斥責聲中成長的名醫啟示:鈍感力對於身體健康的意義

對健康而言,最為重要的就是讓自己全身的血液總是能夠順暢地流淌。-渡邊淳一

斥責聲中成長的名醫啟示:鈍感力對於身體健康的意義

在渡邊淳一《鈍感力》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名醫的故事。

S醫生的故事

這位故事的主人公S醫生,是渡邊淳一在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同事,比他高三屆。S醫生是當時整形外科的一名主任教授的第一助手,而渡邊老師是第三、第四助手。

主任教授醫術高明,只是特別喜歡指責協助他的部下。雖然他只是指責助手、一些類似於“手腳太慢”、“你眼睛往哪兒看呢?”這樣的小問題,但是他喋喋不休的指責,還是會令人感到沮喪和畏縮。

說起S醫生,因為作為主任教授的第一助手,顯然是被罵的最多的那個。他身材修長、略微有一點點駝背,戴了一副圓黑框眼鏡,給人一種沒什麼出息的感覺,他那種唯唯諾諾的樣子,就讓人感覺好欺負、容易捱罵。

每次捱罵,S醫生就好像沒聽見似的,只回答“是,是”,他從未因為遭受主任教授的訓斥,而受到一絲一毫的影響。相反,還能使現場氣氛變得沒那麼尷尬,甚至能夠凝聚整個團隊的力量。

他在手術中被訓斥後,一旦結束手術,他立刻舒舒服服的泡澡。回到醫療部以後,就開始一邊喝著酒、一邊和同事們談笑風生。

S醫生不僅僅擁有被主任醫師訓斥而不生氣的本領,他還能在完成助手工作的過程中,不斷近距離掌握教授手術中的要點,以至於後來他成為了醫療部最出色的外科醫生。

再後來,S醫生當上了一家大醫院的院長,現在擔任名譽董事長。在渡邊老師寫這本書的時候,S醫生已經75歲高齡,身體十分健康,還一副神采飛揚的樣子。

從S醫生的故事裡,大家可以看到,一個男人,有必要成為一個鈍感、經得住打擊、頑強的人。鈍感,讓人保持心情愉悅。

S醫生不管遇到怎樣的訓斥,只要保持鈍感。不放在心上,其血液迴圈一定能夠保持暢通,心情愉悅、而且身體健康。

渡邊老師說,對健康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讓自己全身的血液總是能夠順暢地流淌。儘量避免刺激控制血管的自律神經,讓其保持放鬆狀態,對於保持全身血液迴圈暢通無阻極為關鍵。

斥責聲中成長的名醫啟示:鈍感力對於身體健康的意義

大區經理的成長故事

我們的身邊,其實很少看到S醫生這樣的人,從我觀察到的現象,大部分人,都是沉不住氣的。回想自己年輕的時候,簡直可以算是沉不住氣的人的代表了。

大概是2009年的樣子,那時候我32歲,任職於一家保險公司銀行保險部渠道業務區域經理,我的直接領導,是銀行保險部部門經理。

記得有一次部門經理罵我,其實我已經忘記什麼事,所以應該也是無關緊要的斥責,我受不了委屈,就在他辦公室大哭。

當時我們有三個區域經理,那天估計她們都知道我被領導罵哭了。因為我大哭,我領導一下子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就只能低聲安慰我。

過了一段時間,領導找我談心,我印象很深,他跟我說,“你我都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是一個大區經理,不是一個孩子。”

他甚至跟我說,你拿2-3萬月薪,難道罵不得?我的收入有時候還不如你們,我經常給副總經理罵,怎麼?我也應該大哭一場?

他告訴我,由於我的原因,起到了不良作用,他在我後面,又罵了一個大區經理,她學我的樣子,也大哭一場,弄得他跟尷尬,真的不知道以後要怎麼管理下屬?

直到這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在職場上,誰也不容易。我之前並不知道,我的領導收入還沒有我高;我更不知道,他經常被副總經理責罵。

我是個認真的人,經過我仔細觀察,我發現領導說的的確是實情,他被罵的次數,遠遠大於我們幾個大區經理,收入有時候也的確沒有我們高。

慢慢的,我也就釋然了,領導罵我們,實際上有可能是他被上級領導罵了、心情不好,罵我們只不過消消火而已。我們這時候乖乖聽話,他也就沒話說了,要是我們都頂著幹,他就更鬱悶了,上級、下級兩頭受氣。

在銷售團隊管理上,我也逐漸發現一個事實,我自己最喜歡的下屬,也被我罵得越多越狠。可能就是因為對他期待很高,才要求比其他下屬更高,罵他有時候只不過希望他做得更好罷了。

我也是這樣,經過了許多的磨難,才慢慢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大區銷售經理,但是這並不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可能還是太看重面子和自尊心的。

現在看了渡邊老師《鈍感力》一書,我才明白,什麼面子和自尊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於別人的斥責,根本沒必要生氣、敏感,也許他只是發洩下情緒而已,並不針對你。

別人斥責你,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即可!保持自己心情愉悅,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血液迴圈流暢、才能保持身體健康。

斥責聲中成長的名醫啟示:鈍感力對於身體健康的意義

尾聲:

關於渡邊老師所說的,只要保持全身血液暢通。是健康的主要因素這個理論,其實我也是第一次聽說。

不過我覺得很有道理,因為之前也經常聽說,假如一個人容易生氣,那麼容易患高血壓、以及心臟方面的疾病。

讓全身的血管一直處於舒張狀態,保持放鬆狀態,對於促使全身血液迴圈暢通無阻極為關鍵!-渡邊淳一。

我認為S醫生這樣的鈍感力,可能是天生的,大部分人,可以透過學習、訓練,變得鈍感一些。那麼為了保持健康,你願不願意變得更鈍感一些呢?

假如你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歡迎收藏、評論、轉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