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簡單”!——讀《傘下的侗寨》有感

也許是久居於鬧市的緣故吧,每每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居然會產生一種壓迫感。不喜歡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走路。有時候會莫名其妙地焦慮,生怕一不小心碰倒一位老人,還要考慮“扶還是不扶”,也會擔心身上的錢包會不會被小偷順走,在單位上和同事們說話也是小心翼翼,擔心說錯話、做錯事,可是越是如此,越是心煩……恰在此時,餘秋雨老先生的《傘下的侗寨》,如一場及時雨,洗滌了我久渴的心靈。

在這篇文章中,我聽到了一種沉著、柔和、悅耳的歌聲,看到了一個沒有任何汙染和雕飾的侗族村寨,生活在這兒的人們可以用兩個字概括——簡單!

這種優美的歌叫侗族大歌,是一種“多聲部自然和聲”,它飄蕩在法國巴黎的國際合唱節裡的時候,被巴黎的報紙評論為,這是中國所有歌唱藝術中最容易被西方接受的一種!這樣的歌唱是一種傳代的“大課程”,唱歌的都是村子裡面的婦女,因為侗族長期以來沒有文字,所以,大都沒有多少文化的她們,卻是天底下最好的老師,就這樣,她們中年傳授給青年,青年傳授給小孩,把歌兒作為一種載體,傳承著人間的基本情感和民族的坎坷歷史。唱歌在這裡是人們的一項如同吃飯喝水般必須要做的事情,是她們全部生活的起點和終點。她們就這樣,唱著樂著簡單著!

快樂在歌聲之中飄蕩……

沒有文字的侗族人民就這樣簡單地生活著,他們的管理也非常原始,被作者稱之為“村寨公民社會”管理模式。人們推舉德高望重的老人當寨老,寨老們組成管理團隊管理村寨,他們沒有報酬,卻會積極管理村落的各項事宜,更要承擔起各種責任,這一切都是發自內心,心甘情願做的。這裡的人們團結和睦如一家人,他們的糧食都不藏在家裡,而是約定放在一個地方,卻不上鎖,因為在侗語中沒有做為名詞或者動詞的“鎖”這個概念!真可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其實,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大概有點不相信,但是,這卻是真實的!

最讓我傾慕的是,侗族的大祖母薩瑪——其實是小小的一把布傘。

薩瑪生活在侗族人的心中,是人們的精神皈依。當村落里人們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都去找薩瑪,在那裡傾訴後一切事都不是事了,薩瑪真是了不起!

一口氣看完這篇文章,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其實,生活一直沒變,變了的是人們自己,當最初的那種自然、本性被洗刷殆盡後,才會產生各種複雜的後果。比如:商家們失了本心,為了追逐利益,做出各種違反法律、違背道德的事情,讓那些“毒饅頭”“塑化劑”“地溝油”們肆意侵害人們,他們居然一點也不慚愧,真是讓人揪心、扼腕!還比如:扶不扶老人這個事情,如果人們不考慮那麼多的因素,自然而然地互相幫助,怎麼會出現“訛詐”的老人呢?身邊發生的花季少年自殺事件也是屢見不鮮,誰給孩子套上了這樣的“牢籠”,在如花的季節選擇自己結束生命呢?學習知識本來是快樂至上的事情,學校希望學生多多考上大學,家長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學,這些都沒有錯!但是,有誰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尤其很多小學生,應該在快樂玩耍的年齡段,卻揹著沉重的書包,戴著高度近視眼鏡,他們佝僂的腰肢如同春天被狂風吹彎的小樹一般,夭折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和結局。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

既然生活沒有改變,那人們不妨改變下自己。其實,國家已經在“簡單化”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減免不必要的行政收費,簡化辦事程式,“證明我媽是我媽”的各種證明材料的簡化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會議、檔案精簡等等這些舉措無一不是向簡單化方向發展。我們身在職場,首先要讓自己的心態“簡單”起來,學會控制情緒,做到溫和對人,開心工作,用快樂積極的心態對待每一項工作,用簡潔簡單的思維處理棘手的事情,相信會有好的結果!

閱讀中,細細品味作者那活潑的語言和優美的文字更是一種享受,彷彿置身侗族那靜靜的村寨和悠揚的歌曲中,寨老們慈祥的面孔和青年俊男靚女的嬉笑猶在耳邊。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村寨活脫脫展現在眼前,欲看不能!

只想說,一本好書就是一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