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載煙火氣」木匠變成“文化人”

下面這些傳統小物件

你們都認識嗎?

「萬載煙火氣」木匠變成“文化人”

1

「萬載煙火氣」木匠變成“文化人”

2

3

「萬載煙火氣」木匠變成“文化人”

4

「萬載煙火氣」木匠變成“文化人”

它們分別是:①手搖水車、②牛拉水車、③風車、④羊角獨輪車

看到這些“迷你”農具

人們再次體驗到昔日的農耕風情

感受到古老的農耕文化

墨斗、刨子、鋸子、鑿子……幾十種傳統的木匠工具,犁耙、磨盤、風車、水車……數百件微縮的榫卯農具,康樂街道北門社群的老木匠郭西燦把一宗手藝活幹成了“文化範”,成為遠近聞名的宜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農具製作技藝傳承人。

「萬載煙火氣」木匠變成“文化人”

「萬載煙火氣」木匠變成“文化人”

「萬載煙火氣」木匠變成“文化人”

「萬載煙火氣」木匠變成“文化人”

郭西燦從1963年起,就開始挑著木匠擔子,走村串戶給農民製作、修補農具,2003年從建築公司退休後,他憑著記憶,重新設計圖紙,憑著自己幾十年的木工經驗和深厚感情製作起了微縮農具。

「萬載煙火氣」木匠變成“文化人”

「萬載煙火氣」木匠變成“文化人”

「萬載煙火氣」木匠變成“文化人”

「萬載煙火氣」木匠變成“文化人”

郭西燦:“農耕文化是我們幾千年的文化,現在好多年輕人都沒有看過,我把它做成微型的,留給後人看,讓年輕人知道每樣農具是什麼功能,做什麼用的,讓他們青年人知道它的用處。”

「萬載煙火氣」木匠變成“文化人”

做微型農具,是一份記憶,一種情結。郭西燦老人憑著記憶和心算,從斷料、刨方到鑿眼、對縫,一件木器的20多道製作工序一絲不苟。本來現在也有電動工具了,但郭西燦還是覺得傳統的刨子、墨斗、鋸子、鑿子等工具用得順手順心,也更能體現傳統農具的特點,他希望透過這些微縮農具,把中華民族傳統的農耕文化記錄下來。

「萬載煙火氣」木匠變成“文化人”

這些微縮版水車、風車、羊角獨輪車、紡紗車、筒車、滾子、拖耙、浪耕、曲轅犁等各式農具,參照原物的實際尺寸按比例縮小3—5倍,體積和重量大大縮小或減輕,但外形與老農具如出一轍,惟妙惟肖,玩轉自如。農具製作技藝,傳承的不僅僅是傳統的手工工藝,更是中國農民幾千年來的勤勞智慧和燦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