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何止三園,全盛時期的圓明園規模有多大?

圓明園何止三園,全盛時期的圓明園規模有多大?

很多人都知道圓明三園,分別是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其實乾隆在位的全盛時期,達到了圓明五園的規模,另外兩處鮮少有人知道的是熙春園和春熙院。

五園中第一個建造也是面積最大的圓明園建於康熙46年,公元1707年。當時只在前湖、後湖及福海附近建有少許景點,如“牡丹臺”、“天然圖畫”等。因為當時它只是四皇子胤禛的賜園,規模是不能超過康熙皇帝的暢春園的,所以建景不多,名聲也不大。1744年雍正即位後,拓展原賜園,到雍正帝去世的1735年,圓明園已經達到了24景的規模,乾隆即位後,更是將圓明園擴建到40景的規模。

五園中第二個建造的長春園始建於乾隆十年(1745年),此地原是康熙朝大學士明珠自怡園故址,有較好的園林基礎,所以僅用了六年左右的時間,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長春園就基本建成。

五園中第三園是熙春園,它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十月併入圓明園。同圓明園一樣,熙春園也是始建於康熙46年,公元1707年,它原是康熙的三子允祉的府邸。雍正帝時將熙春園賜予其十六弟莊親王允祿,乾隆時更名雲錦園,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二月允祿卒,該園被內務府收回,改建為御園。熙春園現如今已是清華大學的一部分,位於清華大學西部。

五園中第四園是綺春園。綺春園大約建於康熙末年,早期曾是清康熙帝十三子怡親王允祥的御賜花園,名為“交輝園”。到乾隆中期該園又改賜給大學士傅恆,易名“春和園”。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傅恆次子福隆安死後,春和園歸入圓明園,正式定名為“綺春園”。俗稱南園,那時的範圍尚不包括其西北部。

五園中第五園是春熙院。春熙院的前身,據考證曾是康熙廿四子允秘的賜園,名叫“淑春園”。允秘是康熙帝最小的兒子,生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五月,比乾隆帝還小五歲。允秘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病故,享年58歲。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淑春園被內務府收回,由賜園變為了御園,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上諭“淑春園改為春熙院”

在乾隆時期,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加上有陸路相通的熙春園和春熙院,合稱“圓明五園”,那後來怎麼變成的“圓明三園”呢?

到了嘉慶年間,一方面整合了綺春園,又在嘉慶七年(1802年)將春熙院賞給了四女莊靜固倫公主。嘉慶七年(1802年)十一月莊靜固倫公主下嫁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固山貝子瑪尼巴達拉。嘉慶十六年(1811年)五月莊靜固倫公主病卒。嘉慶十九年(1814)正月,春熙院又賞給了莊親王綿課。也就是說,作為御園的春熙院僅僅存在了廿三年。

道光二年(1822年),熙春園被分為兩部分,東部為涵德園,西部為春澤園。道光帝將東部涵德園賜予其三弟綿愷,西部春澤園賜予其四弟綿忻。從此“圓明五園”開始改成“圓明三園”,總稱“圓明園”。嘉慶、道光時期,財力有限,把春熙院和熙春園賜給別人,這樣不屬於皇家園林,也是為了節約管理維護的資金。

三十年後的咸豐二年(1852年),西部春澤園更名為近春園,東部涵德園更名為清華園。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將圓明園付之一炬。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決定重修圓明園,由於經費不足,決定拆毀近春園,將近春園的石材用於圓明園的修繕。從此,有著將近二百年曆史的近春園淪為了一片荒島。1911年春,清華學堂在清華園建校,兩年後近春園併入清華校園中,成為清華大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