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1903年,《新聞報》的中國記者沈藎得知,清政府將與沙俄簽訂密約,將整個東三省和內蒙古拱手相讓,換取一時的苟延殘喘。

殊不知,這份密約事關小半個中國的領土主權,並且是被沙俄永久性地佔有。

沈藎知道,如果沙俄在密約上籤了字,那麼虎視眈眈的英法美日肯定會緊隨而來,這個口子一開,中國以後將再無寧日,面臨被瓜分殆盡的結局。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這是他的良知所不願看到的,所以,明知會有生命危險,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將事情披露了出去,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外界為之譁然。

迫於巨大的輿論壓力,清政府不得不放棄簽字,密約圖謀最終流產。

然而,英雄氣概的沈藎卻因此身陷囹圄,受盡折磨,在兩百仗刑中血肉分裂,骨已成粉,最終,還是行刑人看不下去,給了他一個痛快。

一位以新聞報道為生的記者,為什麼能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選擇挺身而出,不顧生死?故事還要從一場起義說起。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革新起家

沈藎是長沙人,出生在同治皇帝晚年,百日維新的時候,他正好26歲。

年少有為的青年沈藎,對革新抱有極大的希望,平日裡與譚嗣同、唐才常交好,並且深受康梁等人的影響,積極投身到變法運動中。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在他看來,要實行革新,非得有一番破壞不能奏效,這個破壞就是反清。

但維新派的意見並不統一,當慈禧動手對付維新派時,沈藎躲去了日本,不過,譚嗣同拒絕逃亡,被捕致死的事深深刺激到了他,一個起義的念頭在他腦中醞釀著。

無能的清政府,風雨飄搖的中國,虎視眈眈的西方列強……每到深夜,遠離故土的沈藎只要一想到中國的未來,就輾轉反側,無法入眠。

所以,一種大無畏的氣概攫住了他的心,1990年,從日本回國後,他就和唐才常組建了“正氣會”,朗朗乾坤,浩然正氣,取得就是革命正道之意。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然而,他們起義的計劃還未付諸實踐,就遭到叛徒告密,迎來滅頂之災。

唐才常身死,大批起義兵士被衝散,沈藎倉皇逃跑,革新事業差點中道崩殂,好在他尚有幾分運氣,勉強在清軍的圍剿下,撿回一條性命。

面對悍然的清廷,孑然一身的沈藎仍舊不肯放棄自己革新的理想。

同年8月,他再度發起起義,卻錯誤低估了自己與清軍的差距,最終以失敗告終。

可能是失敗的教訓點醒了他,抑或是想曲線救國,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沈藎再沒有訊息,等到他重新出現在人們視野中時,已經成了《日日新報》的記者。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轉去文壇

沈藎的革新人士身份隱藏得很好,再加上有早年留日經歷,當上記者並不難。

之所以轉去文壇,沈藎有自己的考慮。兩次僥倖逃生,讓他明白,正面硬扛不是正確的路,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必須靠智謀取勝。

但他區區一個文人,能做什麼呢?

想來想去,還是做記者合適。一來可以從外國記者那裡瞭解最新國際時局,二來也能從國內貴族這裡套取更多的資訊。

所以,雖然不喜歡和人虛與委蛇,沈藎還是選擇了經常性地出入社交場所。

在他的孜孜努力下,外國人從一開始的輕視,再到慢慢熟悉,最終到接納,這個過程並不容易,留著長辮的沈藎,後來還成為八國聯軍一些將領的座上賓。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隨著他在外國人當中的熱度越來越高,滿清貴族們也紛紛下場巴結他。

一時之間,沈藎的名頭響徹整個北京城,幾乎他參與的活動,場場爆滿,他撰寫的新聞稿,也自有各種媒體朋友幫忙轉發。

只不過,在別人看不到的角落裡,他一直在暗暗地蒐集訊息,等待時機。

1903年的某一天,在一個社交場上,一名滿清貴族狀似神秘地拉著沈藎說,自己有獨家機密。可越聽,沈藎卻越心驚,竟然是《中俄密約》,而且是1896年簽訂的。

《密約》中提到,沙俄可以在東北地區建設鐵路,而且要在全國開放港口,但沙俄並不滿足已經掠取的利益,而是對著東三省和內蒙古的主權垂涎三尺。

所以,《密約》再次修訂,這次增加了主權部分,不日就要重新簽訂。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就在清政府偷偷密謀這件事時,外界對此卻毫無所知,甚至要不是這個自大的滿清貴族將這件事當做一件趣聞告訴沈藎,或許,一切都已經板上釘釘。

沈藎不動聲色地聽完,然後如往常一樣,參加完活動回家。

只不過,一路上,他的胃裡翻江倒海,心中怒火中燒。

何等的恥辱,何等的無能,想自己堂堂一七尺男兒,卻不得不跪著做中國人,這個密約,絕對不能籤!

等到了住處,他就開始認真思考下一步的對策。

對於滿清貴族話裡的真假,他不確定,所以,還需要進一步探聽一下事情的虛實。而作為社交新貴,他完全有能力調到新版的《中俄密約》擬稿。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等擬稿一到手,他就完完整整地閱讀了一遍,儘管早就知道內容,還是被氣得拍案而起。

一個新的想法在他腦中成型,一場新的鬥爭也即將拉開序幕。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揭露密謀

沈藎想到的辦法是將《中俄密約》公佈於眾。

既然清政府想偷偷地做這件事,那麼沈藎就肯定不會讓它得逞,而且,他相信,只要有更多的人知道、看到這份條約,必然會和自己一樣,絕不同意簽字。

到那時,無論清政府想什麼樣的補救辦法,都於事無補了。

於是,他將《密約》整整齊齊地裝訂好後,便穿上自己最貴重的衣服,走向郵局。他明白,自己的這一舉動,將會招來清政府的嫉恨,就連記者身份也無法保全性命。

可是,如果自己知道了,還當不知道,那還是中國人嗎?他仰天長嘆,譚嗣同、唐才常的身影出現在他眼前——

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有流血而犧牲者,請自沈藎始。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或許,從遙遠的起義那一刻開始,沈藎都打定了主意,要將生命奉獻給革新事業。

郵件寄出後的三天內,一切如常。沈藎連家人都沒告訴,等到第四天時,《新聞報》刊登出了《中俄密約》的全文,結果,當天即被售空。

報社匆忙加印,其他報社也跟著紛紛轉發,清政府密謀簽字的幻想隨之破產。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面對國內巨大的反對聲,清政府也感到了害怕,面對沙俄的一再緊逼,竟然稍微硬氣了一回,沒有在新版的《中俄密約》上簽字。

就在全國勝利慶祝阻止簽約時,7月19日晚,沈藎在自己的住所內被捕。

當凶神惡煞的清軍闖入他的書房時,沈藎正不慌不忙地拿著《新聞西報》細看,甚至還對逮捕他計程車兵說,“稍等片刻,我把這行讀完。”

正是他這樣不畏生死的舉動,深深刺激到了慈禧等人。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被下放大牢後,沈藎受盡了非人的折磨。根據清朝慣例,夏月一般不執行死刑,如有死刑,均需放到秋天執行。

還有一種說法,是7月正好是光緒皇帝的生月,為了給皇帝祈福,都要停刑。

然而,慈禧恨透了沈藎,認為要不是他橫插一竿子,自己和清政府就不會成為眾矢之的,也不會惹得沙俄勃然大怒,自己性命堪憂。

於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她下令,死刑,必須要立即執行。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身死殉國

沈藎的死亡,漫長而痛苦。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行刑人選擇了用仗刑,兩百棍打下去,身上已經沒有一塊好面板,但慈禧還是不願意輕易放過他,反而吩咐下去,無論用什麼辦法,都要保證沈藎不能死。

結果,血肉分裂,骨頭如粉,鮮血染紅了整個地面。

就連行刑人都要看不下去了,意識模糊之前,沈藎強撐著請求行刑人,“何以還不死?速用繩絞我。”直到看到拿了繩索過來,他才放心地閉上眼睛。

1903年7月31日,在被捕的第12天,沈藎歷經折磨,終被縊殺。

而他的死亡,彷彿往靜譚中投下的一粒石子,影響很快蔓延至整個北京城,乃至全國。鳴不平之聲不絕於耳,並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法國新聞報》發文稱:“沈藎之死,西人聞之皆膽寒。”

《浙江潮》上發表《論沈藎慘死事》,“同胞!同胞!毋以一沈藎慘殺之問題,無系我民族全體之休慼也……燃眉已迫,同胞其尚奮然興哉!”

革命人士章太炎聽聞沈藎死訊,長歌當哭,揮毫寫下《獄中聞沈藎希見殺》一詩: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不見沈生久,江湖知隱淪。蕭蕭悲壯士,今在易京門……”

無數人拿著《新聞報》走上街頭,要求給沈藎找回公道,之後,在一次覲見外國公使的會面上,慈禧不得不做出迴應,表示自己做了錯事,“株連良善,致離人心”。

沈藎:阻止清朝割讓東北第一人,惹怒慈禧,成中國首位遇害記者

此番道歉,不知道是出自真心悔恨,還是迫於輿論壓力?

不過,慈禧絕不會想到,在沈藎犧牲後的第九年,清朝就滅亡了。

沈藎用生命披露的《中俄密約》由此也胎死腹中,一燈燃則千燈明,此後的近半個世紀中,無數像沈藎一樣的人,前赴後繼,死而後已,為國家和民族犧牲自我。

直到百年後的今天,一個嶄新的中國崛起於世界東方。

殷殷期盼,念茲在茲,當年的山河破碎、國家蒙辱早已成為歷史,現如今山河無恙、國富民強,如若英靈有知,亦可告慰亡魂。

-END-

作者:何予遙

編輯:青草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3年前,安徽小夥帶6個月女兒送外賣,走紅後登上央視,如今怎樣

馮唐:為了正大光明地看女人,選擇當婦科醫生,最後成為商業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