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各方第72次追問下,被裹挾著買了房,成了一名高位站崗者

在省會城市待了快10年了,一直沒有下手買房子,開始是因為自身預算不夠,不願意過多透支家裡的經濟,更不願意做伸手黨,畢竟從農村出來,父母能供著上完大學已經很不錯了,哪裡還敢伸手要首付。

去年,在各方第72次追問下,被裹挾著買了房,成了一名高位站崗者

所以當時一思量,先緩一緩,靠自己努力,實現理想目標吧。

然而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從2016年開始,房價就像坐上了火箭,加足了動力,一路上竄。彷彿太空才是最終的家園一樣。

2018年初,同在城市的一個親戚,果斷地向家裡要了50w,又向各方拆借了20w,入手了一套三室,當時,我還覺得他有魄力,敢向四方伸手,但是冷靜下來,結合自身條件,我認定我不能這麼做。

接下來,眼看著首付從20w變成30w到40w,最後50w都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這時候,有些慌神了,但阿Q精神勝利法不斷地激勵著我,已經這樣了,那就繼續觀望一下。

但人生就是這麼奇怪,你想的不一定是你能夠做的。有些時候,你不得不被親戚朋友的一系列問候裹挾。“買房了嗎?”“待了這麼多年,把房買到哪裡?了”“聽說你早把房買了,多大的,兩室還是三室?”

這不是一句句問候,而是一根根箭,一箭一箭地射傷你。

去年,在各方第72次追問下,被裹挾著買了房,成了一名高位站崗者

無奈,只能著手買。但是,一個現實的情況,新房屢次報名登記,都搖不上。諷刺不,買房,竟然變成買彩票,需要搖號,而且經常是幾十或者幾百套房,上萬人在登記搖號。千人搖、萬人搖不斷充斥在各大媒體和自媒體的平臺,也刺激著同樣需要買房者的脆弱神經。

漸漸地,已對新房搖號不抱奢望,轉頭看二手房,畢竟也算是現買現住,還能少兩三年的房租。

經過幾個月的尋尋覓覓,在城市的東西南北看房無數,終於找到了一套還算各方面條件比較符合的,當然主要原因還是大環境下,房價太高,預算不足,月供過高,供挑選的本就不多,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當時,看中這套房的不止我一個。按照中介的規矩,誰先在平臺預約,誰先和房主談,按順序來。我排在第二位。那段時間看房已經身心俱疲,對於這個還算可以的,就有點勢在必得的意味,連夜找中介改約談時間,將約談時間提前。原本第一位登記約談的時間是10點,我方代理中介將時間提前到九點,這就意味著,第一家如果也要談,那他只能將時間繼續提前至9點,否則就是自願放棄。

當時想,如果第一位也修改約談時間至9點,那我就提前至8點。當然,這種情況最後也沒有發生。據事後瞭解,第一位買主是一位母親,想給在外地的兒子買,但是因為兒子的工作特殊,沒法趕回來。就這樣,順利地見到了房主,並且雙方拉鋸談判直至中午,所幸房主對當時的市場不甚瞭解,加上雙方也聊得比較愉快,房主爽快的降了3w就再也不願意讓步了,無奈我也只能放棄繼續砍價的想法,雙方簽訂合同。

去年,在各方第72次追問下,被裹挾著買了房,成了一名高位站崗者

接下來是另外一件事。當時因為各銀行的貸款額度受到限制,導致我在第一家銀行按揭失敗,不得已重新走一遍按揭流程,換了一家小型銀行才完成按揭,但前後也等了兩個月才收到放款。不過這還是算快的,聽說當時有半年還在等著放款的。

拿到鑰匙的時候,狠狠地舒了一口氣,終於將這一件被親戚、朋友都“親切”問候的事情瞭解了。

不想剛過了兩個月,突然出臺了二手房交易指導價,上方一盆冷水澆下來,火熱的市場開始迅速降溫,加上各地房企的訊息不斷出現,市場體驗降至冰點。最後LPR也兩次下降。

這一下,當時買房僅有的一絲喜悅也被一併澆滅了。我成了一名光榮的、真正的高位站崗者,被人們再次問候——接盤俠。當時5。65%的利率,今年4。65%還不到,調低了1%,雖然只是1%,但是知道行情的朋友都清楚,這體現在月供上可不是小數,大致算一下,若按揭100w,30年,月供相差600左右。

如今,揹負著沉重的月供,依舊堅持在光榮打工還貸的第一線,望著頭頂的太陽,40度的天空,也顯得不是那麼燥熱,晚上8點才下落的太陽,還覺得天黑的太早。

幾年來,兜兜轉轉,也許真正收穫的只有那一句至理: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你不是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可能——也許——大概沒錯,任何時候,你就是你,不要被裹挾著瘸腿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