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會里竟然出現幾百個“正部級”學生幹部?

前幾天,我在上大學的侄子向我吐槽:“班上的學生幹部們又在朋友圈裡‘開撕’了,整天拉幫結派,組團吵架,平常不見人影,一道這個時候都冒出來了,我都不知道還有這麼多學生幹部呢!”

我突然就想起來前幾年的一件事情,發現放在現在也不過時。

18年的時候,中山大學學生會曾在官方微信公眾號釋出的一則“學生會幹部任命公告”,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熱議。

這則公告按照3個層級公示了200餘個學生幹部崗位,更有部分職位被特別註明為‘正部長級’和‘副部長級’。

學生會里竟然出現幾百個“正部級”學生幹部?

這種不合理引入社會行政管理層級制度的現象,一時間得到了社會輿論一邊倒的批判。《人民日報》也刊文指出,青年學生在校園裡熱衷關係學、好打“官腔”、爭當學生幹部,暴露出少數青年身上“精於謀官長於算計”的

“官本位”思想誤區

失當的權力觀

學生會里竟然出現幾百個“正部級”學生幹部?

▲ 因為一則“學生會幹部任命公告”,中山大學學生會猝不及防地成為“網紅”。(來源:澎湃新聞)

教育大辭典中將“學生會”定義為:中國中等和高等學校學生的群眾組織。其基本任務是在學校黨組織的領導和共青團組織的指導幫助下,團結全體同學,學習民主管理,鍛鍊自己,健康成長,努力做到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

可見,高校學生會組織既是大學文化和提供服務的載體,又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平臺,具有

育人功能

然而,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學生會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中山大學學生會事件也只是註腳之一。

舉例:

不少學者直接發文批評,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系副教授陳偉在《學生會:大學最陰暗的一角》中稱當前學生會是

“藏汙納垢之地”

,以其不容忽視的體制力量,削弱甚至抵消了教師教育工作的努力,誘人墮落。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主任的張鳴也在《我的招生歧視》一文中表達了對當前學生會和學生幹部的不滿,直言不會招學生幹部做自己的研究生。

不光是學者,廣大學生對高校學生會也是怨聲一片。在知乎中搜索關鍵詞“學生會”,即可看到‘大學學生會有多黑暗’、‘學生會是大學最陰暗一角嗎’、‘為什麼說不要加入學生會’等關注人數上萬、回答數上千的提問。縱觀這些問題下的高贊答案,學生群體對於當下學生會官僚氣、學生幹部獨享特權等現象的不滿可見一斑。

我國的學生自治組織始建於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新中國成立後改名為學生會。在100年的歷史中,高校學生會受時局影響起起落落,發展基礎薄弱,當面對快速發展變化的新環境時,難免產生如上的不適現象。而在國外,學生組織歷史悠久,發展成熟,特色鮮明。

我又在想,那為什麼國外的一些大學學生會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我發現,以美國、澳大利亞為代表的一些國家,並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那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會里竟然出現幾百個“正部級”學生幹部?

▲ (來源:澎湃新聞)

一、美國大學學生會

與中國高校學生會不同的是,美國高校學生會的運作管理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他們圍繞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展開具體實踐活動,

將教育滲透於服務中

。這一點在學生會的組織結構、職能等方面有著鮮明的體現。

首先,從學生會的組織結構來看,整個學生會的結構類似於美國政府,也沿用三權分立機制: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組成部分各司其職。學生會每週都有例行會議,任何學生均有權旁聽。

學生會里竟然出現幾百個“正部級”學生幹部?

▲ 圖1 美國高校學生會組織結構圖(來源:吳兵,董清爽。《美國高校學生會組織研究》)

其次,在學生會職能方面,不少美國高校學生會是一個完全獨立於學校行政(校長等)的學生組織。所有學生會的

資金、行動都是獨立的

,比如他們的資金來源於每位學生每學期所交付的學雜費(有一定比例費用進入學生會)。

學生會的目的是作為學生和校方或上級部門的溝通渠道,維護學生權益,其全部職能可細化為以下4類:

代表學生群體的利益和考慮,為全體學生服務

向社團、機構發放學生活動經費

組織全校範圍的活動(例如校友聚會、音樂會、出遊、演講、表演、跳蚤市場等)

管理和協調各學生組織

最後,美國高校學生會的選舉方式也與我國差異較大,負責人(任期一年)由全體學生成員直選產生(一般在春季學期舉行)。在很多名校,學生的投票率一般高達50%,同時還有各種形式的網路投票,會使學生投票率更高。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美國高校學生會的特點:

管理規範化

:各高校都有完善的規章管理制度,實行三權分立的執行模式,權力均衡,相互制約。學生會定期公佈預算、財務、服務、管理以及人事變動等情況。

以學生為本

:關鍵是把學生放在首要位置,有“以學生為本、服務至上”的理念。正因為活動經費完全自行解決,實行市場化運作,所以只有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服務,學生會才能得以生存。

高度自治

:因為美國的高校十分注重發揮學生自我管理的作用,所以他們重視對學生組織的指導,而非只是領導學生組織。

二、澳大利亞大學學生會

澳大利亞在高校學生會的組織管理上和美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其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也形成了諸多獨特之處。

例如,澳大利亞高校學生會組織採用

會員制

,除個別高校外,通常學生的會員身份自學生入學後就自動生成,並允許學生自動放棄會員身份。

澳大利亞高校學生會的組織結構十分健全,他們自主聘用自己的工作人員,並給他們發放工資。學生會每年定期召開會員大會,選舉理事會成員。

雖然每所大學學生會的機構設定不盡相同,但通常包括以下部門:秘書處、教育部、環境部、女生部、國際學生部、酷兒學生部、學生會雜誌編輯部、困難學生服務部。

學生會里竟然出現幾百個“正部級”學生幹部?

▲ 圖2 澳大利亞學生會組織機構圖(來源:張業琴。 《澳大利亞高校學生會組織研究》)

從組織職能來看,澳美兩國高校學生會差異較小。自澳大利亞高校的學生會出現以來,其宗旨就是

維護學生的共同利益

。這就決定了澳大利亞高校學生會具有3大重要職能:服務、組織活動和管理社團。

其中,服務職能主要指的是,學生會透過各項服務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快捷的資訊和便捷的設施,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成長。而管理社團則指的是,學生會獨立負責對全校學生社團及其活動的日常監督和管理。

學生會里竟然出現幾百個“正部級”學生幹部?

▲ 圖3 澳大利亞高校學生會服務職能分類(來源:一讀EDU編輯部製作)

綜上所述,澳大利亞高校學生會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組織運營高度自治

:為了確保學生會的獨立性和自治性,澳大利亞更是採用立法的方式明確規定,高校學生會獨立於大學行政機構。同學們透過學生會組織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不受外部團體的掌控。

管理規範化

:學生會雖然獨立於高校的行政機構之外,但是組織管理嚴密規範,有自己的內部管理章程、活動場所、經費、活動等。

以學生為本位的服務模式

:學生會工作秉承以學生為本的服務理念,把同學們作為服務的物件、甚至是服務的客戶,關注大家的學習、生活和發展需要,儘量為大家提供周到的服務,維護大家的合法利益。

尊重學生的多元文化需求和價值觀

:據統計,在澳大利亞每6個大學生中就有1個國際學生,其海外學生來自170餘個國家。如此廣泛的海外生源造就了澳大利亞高校典型的多元文化氛圍,而學生會也貫徹了尊重學生多元文化價值觀的理念,透過設立不同的辦公室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多元文化需求,維護所有學生權益,為大家提供平等的服務。

三、小結

綜合美、澳兩國高校學生會的組織發展狀況,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共性:

首先,兩國學生會

以服務學生、滿足學生權益和需求為至上理念

,致力於在學校傳統課堂之外,搭建有益於學生成長的良好平臺;

其次,兩國學生會高度自治,擁有

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務

的能力,學生在學生管理和服務工作中處於主動和獨立的地位。

與之相對的,一方面,我國的一些高校把學生會的工作簡單地定位於學校黨政部門實現校務管理的一部分,忽視了學生會工作在實現學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忽視了學生會作為全面培養和發展學生素質現實載體的重要作用,使得學生會名義上是學生自治組織,但在實踐中卻成了“不拿工資的行政部門”。

另一方面,當前在我國高校中,還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管理、輕服務”現象,一些學生管理部門總是習慣於管住學生,缺乏一種服務意識。

以上兩點可視為我國高校學生會‘藏汙納垢’、學生幹部好打‘官腔’的

深層制度原因

高校學生組織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對促進高校建設和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教書育人為核心職能的校園,也不應成為養成大學生畸形權力觀的土壤,而應正本清源,為大學生形成正確權力觀鋪平道路。

高校、教育主管部門及社會各界都應給大學生的成長留出時間和空間,對他們

少提些‘要求’、‘指標’、‘緊箍’,多些鼓勵支援

,引導他們鍛鍊自主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從而讓他們在面對象牙塔之外的紛繁世事時,既有活力又有定力,不至於老氣橫秋,也不至於被一時名利所驅使。

畢竟,青年強則國強。教育系統擔負著培養國家新生力量的重任,我們期盼社會出現什麼樣的青年才俊,就應當為之建構相應的教育資源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