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完全的褒義,現在只剩下貶義的成語:呆若木雞

已乎什麼意思

日常生活裡有一個很常見的成語叫“呆若木雞”。這個成語的意思就如字面一樣,完全是大白話,形容某人痴呆得像個木雞。

這個成語是中國文化千年演變的一個很好的證明,因為這個成語在它兩千年前剛誕生的時候,其實是一個褒義詞。

“呆”這個字,在今天是一個很流行的字,說人傻、蠢、痴的意思。但實際上,“呆”字有這層含義是近幾百年的事,比如《紅樓夢》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調情遭苦打,冷郎君懼禍走他鄉”。“呆”字有傻、蠢的含義,歷史並不長。

原本是完全的褒義,現在只剩下貶義的成語:呆若木雞

而呆若木雞這個成語,誕生於先秦時代的《莊子》。在那個時代,“呆”字並沒有貶義,它僅僅是形容人的一種表情狀態——愣住的樣子。這是一箇中性詞。而且放進《莊子》原文你會發現,呆若木雞不僅不是一個貶義詞,反而是大大的褒義。

《莊子》裡有一個故事,原文不長: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

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

響影

。”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

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說紀渻子幫周宣王訓練雞。這個雞不是一般的雞,是戰鬥雞。周宣王是周王室裡比較刺頭的一個君王,作為天下共主,和各位封建諸侯沒有處理好關係,在他這一代,諸侯國和周王室大大疏遠了距離。從周宣王喜歡鬥雞這個愛好就能看出來,這個周宣王不是什麼安分的人。

原本是完全的褒義,現在只剩下貶義的成語:呆若木雞

紀渻子就來幫助周宣王訓練一隻鬥雞。周宣王很心急,剛十天就跑去問紀渻子:雞訓練OK了嗎?

紀渻子說:不行,這隻雞現在還是驕傲氣盛,再等等。

又過了十天,宣王又跑去問:我的雞OK了嗎?

紀渻子說:不行,現在別的雞一叫,它還是會起反應。

又過了十天,宣王繼續問:OK了嗎?

紀渻子說:還是不行,雖然現在不會對別的雞叫起反應了,但是一進場就會兇猛地盯著對方。

又過了十天,宣王又去問,這下終於等來了一個好結果。紀渻子回答說:現在可以了。

周宣王就趕緊去視察這隻雞,發現這隻雞“似木雞矣”。無論別的雞怎麼叫,怎麼挑釁,它都是面無表情,紋絲不動,像個木雞一樣,甚至像個鐵公雞。而其他雞看到這隻雞的狀態,還沒打就嚇跑了。

這就是“呆若木雞”的典故出處。《莊子》裡的這個故事,說明了一件事情的重要,就是氣場。紀渻子訓練的這隻雞,改掉了先前的一切毛病,到最後一聲不吭,一言不發,面無表情,強大的氣場直接把對手嚇跑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宣王以後就省事了,直接帶著這隻雞輾轉於各大賽場,入場後其他雞陸續嚇跑,裁判直接宣佈比賽勝利,這才是鬥雞的最高境界。

大概像這樣:

原本是完全的褒義,現在只剩下貶義的成語:呆若木雞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呆若木雞不僅不是貶義,還是一個大大的褒義詞,它形容的是一種強大的氣場,面無表情,紋絲不動,具有一種強大的威懾力。

而到了後世,“呆”字出現了負面含義,就是痴呆、傻呆,所以呆若木雞也就有了貶義。到了今天,“呆若木雞”的原意已經完全消失。這個變化裡最慘的或許就是這隻木雞,兩千年前它氣定神閒,震懾全場,現在成了傻蠢痴呆的代名詞,很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