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受人尊重,在這四件事上,你就要學會反著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的一生中共有五種基本需求,這五種需求呈金字塔形排列,由下到上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只有在人們按照順序滿足需求後,人們才會有更高一層次的需求。

比如說,人們對水、食物的需求就屬於生理需求,這是人類生存在這個地球上所必須的條件。

當人類的生理需求無法滿足時就談不上後面的四個需求。那麼,希望獲得他人的尊重也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求。它排在金字塔的第四層。

如果你想受人尊重,在這四件事上,你就要學會反著來

這說明,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可以受到他人尊重。但是如何能獲取他人的尊重呢?相信我,在下面提到的這四件事上,你一定要學會反著來。

1、不要羞於談錢

我國古代一直流傳著一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古人們把讀書看作是最高尚的事情,而我國自古以來又有“重農抑商”的思想,所以商人在古代一直是不被別人所看好的職業。因為人們覺得商人太精明,唯利是圖。

但是這種思想是有問題的。因為經濟是國家的基礎,也是每一個小家庭賴以生存的條件。人們常常調侃道,錢是王八蛋,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如果你想受人尊重,在這四件事上,你就要學會反著來

所以說,在和他人交往時千萬不要羞於談錢。

正所謂“親兄弟明算賬”。就更不要說其他人了,把錢的事情談攏了,其他的事情也會非常順暢地解決。

很多人會反駁這個看法,因為他們覺得談錢會傷感情,其實這是一種十分錯誤的想法。

錢代表著利益,雙方交往或是合作都是以獲取利益為前提的,這並不是說在和他人交往時要唯利是圖,而是要明確利益分配,不能吃啞巴虧,只拿屬於自己的那一份。

如果你想受人尊重,在這四件事上,你就要學會反著來

如果你羞於談錢,步步忍讓,時間長了別人就會覺得你特別好欺負,所以就更加不會尊重你了。

2、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很多人都有耳根子軟的毛病,這些人

有自己的想法,反而容易聽風就是雨,別人說什麼就聽什麼,根本不考慮到自己的實際情況。

其實耳根子軟這種現象背後體現的是一種自卑心理。這些人不相信自己的判斷,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認為別人說的才是正確的。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在生活中按照自己的信念和意志來進行生活才能實現人生的最終目標。

如果你想受人尊重,在這四件事上,你就要學會反著來

阿德勒這個觀點啟發我們,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每個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倘若你事事按照別人的想法生活,就成了被人操縱的傀儡,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思呢?

如果你總是按照別人的想法行事,別人也會覺得你這個人容易擺佈,去支使你做一些違揹你意願的事情。這種社交關係又何談尊重呢?

3、敢於向別人尋求幫助,放下面子

有些人死要面子活受罪,不管受多大委屈也不願意向他人求助,他們覺得這樣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

其實不然,人生活在世上,難免有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這樣我們才能度過人生的難關。

如果你想受人尊重,在這四件事上,你就要學會反著來

如果有人只是為了面子不肯尋求他人幫助,這些人往往都過得比較淒涼,在這種情況下別人就會更加看不起你。俗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你過得不好,又有誰會和你交往呢?

而且這些愛面子的人常常都會有一種傲嬌心理,他們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比別人要優秀,不能接受來自比自己差的人提供的幫助

。這些人在和他人交往的時候情商普遍比較低,也不會受到他人尊重。

所以說,做人要放下所謂的“面子”,能屈能伸,敢於向他人尋求幫助,這樣的人才會受到他人尊重。

如果你想受人尊重,在這四件事上,你就要學會反著來

4、對於別人的要求敢於說“不”

不會拒絕他人要求的人常常會被他人看輕,因為在別人眼中,你是一個沒有底線的人,不管提什麼要求你都不會拒絕。這種人是得不到所謂的“尊重”的。

不會拒絕的人往往都是“討好型人格”的人,這些人本質上有些自卑,對自己的人格魅力持懷疑態度

所以他們認為只能透過討好別人、無底線地答應別人的要求才能換來別人的尊重。

如果你想受人尊重,在這四件事上,你就要學會反著來

其實這種想法完全錯誤,別人根本不會因此尊重你,反而會更加看不起你。所以做人要硬氣起來,人們都有慕強的心理,只有當你硬氣起來的時候,別人才會對你改觀,才會真正地尊重你。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