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眾生皆苦,痛苦是如此普遍,那麼它究竟來自何處?

佛曰眾生皆苦,痛苦是如此普遍,那麼它究竟來自何處?

人活著,就是什麼都想要。

每個人都是是一個

各種需求交替纏繞的需求體

比如說:

首先,需要確保自己能生存下去,所以需要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的物質保障。

其二,需要安全地活下去,所以危險的事不能幹,危險的地方不能去,危險的人要遠離……

其三,需要更好活下去,要過得

比以前好

。所以要努力讀書、努力工作、努力提升。這是縱向比較。

其四、需要更好地活下去,要過得

比別人好

,超越別人。所以要努力工作,別人有的,我們一定要有;別人能的,我們一定要能。

其五,需要活得令人尊重,有光彩。所以努力提升自己,還要經常幫助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

其六,需要升級。該有的東西都有了,所以需要換個活法,於是尋找新的方向,升級人生。進入下一個輪迴:在新的人生階段的

生存、安全、更好、超越、尊重、升級。

佛曰眾生皆苦,痛苦是如此普遍,那麼它究竟來自何處?

說自己無慾無求的人,不是蠢就是假。出家人尚且一心想著能夠成佛。既然你無慾無求,那你活著幹嘛?

所以,無慾無求的人是不存在的。

有需求,就會有利益,就會有鬥爭,就會有得失。

年輕人追女朋友,這是他的基本需求。有利於他去追求女朋友的的人和物,就是他的利益,他要學會善用這些有利因素;不利於他去追女朋友的人和物,比如說有些人會從中作梗甚至挖牆腳,就是不利因素甚至是敵人,需要展開鬥爭。後來結婚了,就是得到了他的女朋友,需求被滿足了;嫁給別人了,就是失去了,需求沒有被滿足。

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需求,都會經歷這個過程:在滿足需求的過程中,會遇到有利因素,還會遇到不利因素甚至是阻礙,還可能會經過複雜的爭鬥。最終的結果是:得到了,需求被滿足;或者失去了,需求沒有被滿足。

佛曰眾生皆苦,痛苦是如此普遍,那麼它究竟來自何處?

有得失,就會有悲喜,這是自然而然的情緒表現。

得到了,一個需求被滿足了,就會高興一陣子。但是不會太久,因為他很快就會進入下一個需求的追逐中去。

失去了,一個需求沒有被滿足,就會失落一陣子。但是也不會太久,因為他很快就會找到新的目標,並展開新一輪的追逐。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有需求就有利益,有利益就有爭鬥,有爭鬥就有得失,有得失就有悲喜。

雖然說有悲有喜,卻註定是苦多樂少,為什麼?看看辛棄疾的“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句詩,你就明白了:詩劍雙絕的辛棄疾,他的需求被滿足的才百分之一二十,沒有被滿足的都有百分之八九十,更何況我們普通人?

佛曰眾生皆苦,痛苦是如此普遍,那麼它究竟來自何處?

所以,

需求不被滿足,就是痛苦的根源。

所以,需求越多,不能被滿足的需求就越多,痛苦就會越多。

另外,如果有內在相互衝突的需求,那痛苦就更甚了!

比如說:

美女愛美需要保持身材,所以需要控制飲食;美女又愛美食,遇到美食就很難控制飲食了,這就是一對矛盾的需求方向。有多少美女,就是在這種衝突造成的糾結中,蹉跎了紅顏!

佛曰眾生皆苦,痛苦是如此普遍,那麼它究竟來自何處?

又有多少人分不清這種需求的矛盾,大好前程毀於一旦,徒然增加無盡的痛苦。

比如說掌握公權力的官員,本應該用這個公權力去滿足服務大眾的需要,結果卻用公權力首先滿足了自己的需要,結果是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再比如說企業發展需要放手使用人才,老闆卻因為能力不夠格局太小,需要處處體現自己的權威,什麼都要管,束手束腳,結局自然是越做越小,前路悲觀。

找到了痛苦產生的根源,才可以找到減輕痛苦的方法。

下文將會探討減輕痛苦的方法,請留意。

佛曰眾生皆苦,痛苦是如此普遍,那麼它究竟來自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