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之24節氣

中國傳統文化之24節氣

通訊員:曾俊逸

今天是嶺南師範學院“揚帆築夢”社會實踐隊三下鄉的第六天。今天我們的主題是中國傳統文化。那麼我就來講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24個節氣。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凝結著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與祖先廣博智慧的世代傳承,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二十四節氣已經成為人們的時間體系,它以自然時序提示著、服務著我們的生活,帶來傳統文化的溫暖、溫馨與智慧。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活動的補充立法,是中國古代先民們長期的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根據《淮南子·天文訓》,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周朝發展到八個,而到了秦漢年間則完全確立了24個節氣。它反映寒暑變化和農時季節,在全國特別是農村中可謂是家喻戶曉,在國外華僑集居的地區也廣泛流傳。

太陽從黃經零度開始,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 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 “節氣”。其中表示四季更替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表示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表示降水的有雨水、谷兩、小雪、大雪。表示物候的有驚墊、清明、小滿、芒種、處暑。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和知識體系,24節氣不僅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而且鮮明地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氛圍。它指導人們順應大自然四季更替、萬物迴圈的客觀規律,合理安排生產和生活中的各項事務,提前做好準備,防止各種因氣候變化而引發的自然災害。

中國傳統文化之24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