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勸你慎重讀博士

社會內卷,大家都想著在學歷上做文章。讀博真的是一條內卷下的教育救贖之路嗎?

作為一個研究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教育學博士,我經常會收到朋友或者家長的請求,讓我幫忙分析他們的朋友或者孩子是否應該去讀博士。雖說這是一個極其個人化的選擇,然而在做決定之前,確實需要一些全方位的考量和規劃。

對於不熟悉學術領域的人來說,“博士”是一個高高在上的頭銜,是一個人所能企及的最高學位。然而事實是,西方國家博士生的折損率有將近60%。也就是說這個 “博士加工廠” 投入10個原件最後只能生產出四個多點成品投放市場。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寬進嚴出”的博士培訓。這篇文章我來結合學術上對於博士教育的研究和我自身在北美讀博的所見所聞,來討論一下出國讀博這個決定需要哪些考量。

什麼人最應該去讀博士

兩類人:

對做學問、搞科研有著濃重的興趣和天賦的人。很多人對於博士的誤解在於:“他們就是在讀書”。錯了。讀書只是讀博一個最最基本的技能。你要讀了還能總結,要能提煉,要從讀過的書和日常的觀察中發現可以研究的問題,並且要用各種研究方式(學科不同研究方式不同)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只是喜歡歲月靜好地看看書就認為自己適合搞科研,那是一個誤解。

你認定了人生的一個發展方向,或者一份工作,這個工作必須要博士學位。

除此之外,請三思。正常的博士需要四五年的時間完成,你只有把這四五年跟你的未來、你的職業規劃、你的追求掛上鉤,你才能每天很有奔頭去完成一個個枯燥的實驗,或者把自己埋在無邊無際的書海中。還有些人讀博的目的很“純粹”,希望拿到學位身份變現。如果真的需要這個“名頭” 那就選一個“寬進寬出” 的學校或者專案,“快速”透過答辯,拿到學位之後該幹嘛幹嘛。

什麼導致了博士退學或延期(七、八年甚至更久)

話題回到折損率,肯定會有人好奇,那60%沒讀完的人,是因為智商低嗎?不是。博士的錄取是需要完成碩士學業為前提的,一個人的智商能夠支撐到碩士畢業也同樣能夠支撐博士。沒讀完的原因多種多樣,從文獻總結來看,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考慮:

1 跟導師關係不和是導致退學或讀博不順利的第一“元兇”。很多博士生自殺的案件究其原因大抵與導師或實驗室關係有關。你有信心處理跟導師的關係嗎?你知道萬一搞砸了怎麼辦嗎?

2 你家人、配偶支援你嗎?如果你有配偶,TA會因為不支援而跟你離婚嗎?你能堅持即使家破也要讀博嗎?

3 你有足夠的經濟支撐嗎?尤其是國外博士的人文社科類,很多時候沒有獎學金,那麼最壞的打算是五年下來全自費,你經濟上可以負擔嗎?如果沒有足夠的錢,在學習期間就要四處打工,為了生活費把自己的時間賣出去。而讀書做研究是一個需要花時間,靜下心來才能做好的事情,所以這個現實問題必須要考慮。

4 你有足夠強大的信念不去攀比嗎?在你讀博的時候,可能你的碩士甚至本科同學升職加薪,結婚生娃,三年抱倆,住著豪宅,開著法拉利,拎著愛馬仕,過年在瑞士滑雪,夏天出海浮潛;而你還在擔心下個月的生活費和分析不出來的資料。你OK嗎?

5 你的優勢是讀書搞科研嗎?中國人對於高學歷有著不理性的追求,當然這個問題是個歷史遺留問題。如果說基礎教育是每個公民都必須接受的基本教育,那博士則大可不必。就算你想身份變現,那萬一卡在裡面怎麼辦?算上機會成本、沉沒成本,砸進去的上百萬乾點別的早就變現了。

6 你的自學能力如何?你知道如何尋求幫助嗎?你能在沒人管的情況下自我推動嗎?博士導師很難有功夫照顧到你的方方面面,大部分博士都是放養狀態。很多時候遇到困難要自己解決,所以非常需要一個“自覺”的品質。

每個人都有可能是某個領域的佼佼者。教育跑偏的地方在於把所有人都往一個方向去塑造,而忽略了喚醒每個人去了解自己和認識自己的需求。整個社會都在鼓勵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最大化。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在你的學業和人生規劃上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