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看山東|堅守+突破,樂陵小棗長成大產業

這十年·看山東|堅守+突破,樂陵小棗長成大產業

今年小棗大豐收,棗農樂開了花。

中秋到,棗兒紅。隨著一年一度小棗採摘季的到來,棗鄉樂陵又熱鬧了起來。

樂陵小棗主產區朱集鎮,萬畝棗園內遊人絡繹不絕,採摘品嚐,笑聲不斷;棗園快運中心,一箱箱、一盒盒小棗現摘現發,運往全國各地;棗鄉農民書畫院內,曾經種棗、放羊的粗糙大手熟練握著畫筆,將棗鄉美景流淌在筆尖,展現在紙端;棗鄉工業園內,機聲隆隆,一瓶瓶精深加工的紅棗養生飲品正在走下流水線……

“在樂陵,小棗種植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小棗是我們樂陵的名片,是我們樂陵人的根和魂。雖然受市場影響,我們的棗產業也曾遇到不少困難,但我們一直在堅守,留根、保魂。從種銷模式,到產業鏈延伸、產業文化挖掘,現在,我們小棗產業越來越壯大。”說起家鄉的小棗,朱集鎮人大主席吳霞很是自豪。

整建制流轉,專業團隊種棗

小棗收穫季節,本該是棗農最忙的時候。可是朱集鎮前周村棗農王榮昌卻當了甩手掌櫃。原來,今年,朱集鎮實施棗林整建制流轉專案,他和老伴的4。6畝棗林也流轉了出去。

“種棗樹是個辛苦活兒,從春天一直得忙到秋天。春天剪枝、施肥,五六月除草、開甲、防治病蟲害,七月份清理樹下,八九月份張羅著打棗。我和老伴身體都不好,管理那幾畝棗樹真的是力不從心。”王榮昌說,“現在棗林流轉出去,每畝地人家給咱500元保底費,收益好還給分紅,比自個種強多了。”

“我們樂陵靠近北京、天津等地,不少人常年外出打工,留在家裡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根本管不了棗樹。由於市場、天氣等原因,前幾年樂陵小棗賣不上好價錢,好多人家乾脆把棗樹撂荒了,看著真心疼。”吳霞說。

棗樹由誰來種?怎樣種才能種好?

“單打獨鬥,肯定不行。2018年,我們透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吸納棗農入社共同管理。但是,合作社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缺資金。土地流轉、棗樹養護、招聘工人,幹啥都要錢。”朱集鎮前周村黨支部書記、村棗樹合作社理事長周之軍坦言,尤其是撂荒林剛收回來那兩年,他們需要先養樹,收成一般。要是收穫時再趕上陰雨天,更是連本也收不回來,壓力特別大。

朱集鎮是樂陵小棗主產區,全鎮5萬多畝棗林,主要集中在31個村莊。前周村面臨的問題,其他村莊也有。

發揮國企擔當,把紅棗產業托起來。圍繞千年棗林的管護,今年,樂陵市探索實行了“網格化管理、企業化運營”紅棗產業發展新模式。

“我們將棗樹種植核心區1。5萬畝棗林,整體流轉給國企——樂陵市土地開發整理有限公司,實行公司化管理。這些棗林被分為四大片區,124個網格。每個片區成立一個管護公司,選聘工作能力強的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管護長。同時,透過開發公益崗,將原來的棗農變為護林員,也就是網格長,實現由群眾被動監管向主動監督的轉變。”吳霞介紹,每畝棗林企業給棗農500元保底費,年底根據具體收益進行分紅,國企、管護公司、合作社、棗農,按4:2:2:2進行分配。

周之軍介紹,他是第一片區管護長,帶領公司48名員工,管理著3385畝棗林。棗林規模化管理後,機械化程度大大提升,實現了機械化噴防,無公害種植。“光農投這塊每畝地就可節省200多元。而且農技專家指導管護,棗的品質得到了較大提升。”

“今年棗樹管理的特別好,加上風調雨順的,小棗畝均比去年能增產30%以上,總產量預計可達135萬斤。”吳霞高興地說。

快遞進棗園,小棗熱賣四方

種的好還要賣的好,農民才能鼓腰包。

“我們朱集鎮有兩個雙4A紅色景區——‘冀魯邊紅色文化景區’和‘樂陵千年棗林景區’。”吳霞介紹,近年來,紅棗、紅色文化,互相借力,引來無數遊客,也帶火了當地的小棗採摘。

9月8日下午,王雙志村種棗能手盧萬昌正在棗園忙活,一通電話打了進來。

這十年·看山東|堅守+突破,樂陵小棗長成大產業

盧萬昌的棗園離“棗鄉記憶館”不遠,每年到他園子裡摘棗的遊客都有不少。

“想過來採摘的,問我棗紅得咋樣啦。” 接罷電話,盧萬昌說,“我種了三畝半棗,主要是賣鮮食棗。進入農曆八月,一直有人打電話問棗紅了沒有。今年棗比往年熟得晚些,前兩天才開園,每天能摘一百來斤,五塊錢一斤,一會兒就賣完了。”

除了傳統的進村收棗、觀光采摘,這兩年,隨著物流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小棗還出現了新的售賣方式——線上交易。

大常村是朱集有名的小棗種植專業村。這兩年,每到小棗成熟季節,快遞車輛直接進入棗林,棗農只需要把訂單透過手機傳輸給快遞員,快遞員列印訂單後即可將新摘的小棗裝箱發貨,整個流程控制在十分鐘以內。實現了“上午在樹上,下午在路上,晚上在百姓桌上”。

科技加文化,產業發展壯大

產業發展壯大,需要多元化發展。

“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必須借力科技,走精深加工道路。”採訪中,吳霞建議我們到樂陵市德潤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去看看。

棗葉茶、棗花蜜,紅棗休閒食品、紅棗養生飲品,德潤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的產品展廳內,品類繁多的紅棗精深加工製品令人耳目一新。

這十年·看山東|堅守+突破,樂陵小棗長成大產業

品類繁多的紅棗深加工產品。

“我們公司是2010年成立的,最初做的是原棗粗加工。近年來,我們加大同科研院所的合作,重點研發高附加值的小棗深加工健康類產品。新產品的附加值是粗加工產品的5倍。”德潤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月起說。

產業發展壯大,科技加持的同時,樂陵還在發掘棗文化,賦予產業新動能上做起了文章。

這十年·看山東|堅守+突破,樂陵小棗長成大產業

能在古稀之年拿起畫筆畫家鄉美景,盧萬堂很自豪。

2019年,棗鄉農民畫院在王雙志村成立了。五六個六七十歲,曾經種棗、放養的老漢,經過短期培訓拿起了畫筆。

“做夢都沒想到,我能拿起畫筆,把家鄉的美景畫出來,當成文旅產品、棗鄉伴手禮去出售。”9月8日下午,棗鄉農民畫院內,77歲的老棗農盧萬堂老人,拿起一張A4大小,裝幀好的棗林風景畫自豪地說,“畫這幅畫,我只需要一天時間,畫多少,合作社收多少,一幅50元。錢是小事兒,能幹上這一行,挺光榮的。”

這十年·看山東|堅守+突破,樂陵小棗長成大產業

鄉土氣息濃厚的農民畫成了當地農旅宣傳的伴手禮。

《棗林牧羊》《春到棗林》……棗鄉人畫棗鄉景,農民畫作伴手禮。困境中求新生,質樸與時尚結合,樂陵小棗不正是在棗鄉人這樣的堅守與突破中慢慢長大嗎?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姬飛燕 通訊員 張梓琪 蘇安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