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薛嶺陳氏:剽悍家族源丙洲

薛嶺山,在後埔社群與枋湖社群交界處,海拔66。8米。舊志稱:廈門人物以“南陳北薛”為最早,即源於此。

薛嶺南麓的薛嶺社,原為開廈薛氏最早的聚居地,山叫薛嶺山,村叫薛嶺社。後來薛氏認為風水關係發展不起來,遂另覓它處而居,最後遷往薛嶺以北的林後、安兜一帶,薛嶺山以南陳氏聚居。所以有“南陳北薛”之說。

薛嶺社村民總人口50%以上姓陳,公社化時陳姓人口420多人,其他姓氏人口較多的是葉姓14戶,李姓14戶。根據《薛嶺陳氏家譜》記述,薛嶺陳氏也是陳夷則後裔,十六世祖陳福慶分衍同安,傳至十九世陳有瑞又自同安城外徙居丙洲(古稱七星嶼),是為丙洲陳氏開基祖。其第四代孫陳文英率三個兒子陳芳禮、陳芳智、陳芳賢又遷回廈門島,定居薛嶺南麓,時在明朝。薛嶺陳氏自明朝陳文英父子開基,傳至現在已有二十代,近500年曆史。

陳姓為薛嶺大姓,有陳氏祖祠,稱“思翰堂”,明代建造,最近一次重修是1997年,為單體建築的小四合院,主休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的硬山項建築,屋脊為燕尾翹脊,脊上飾有兩個俗稱“鰲魚”的“龍吻”,此為閩南地區宗祠的標誌之一。據說該祠的派下有人當過官,屋脊上才可以裝飾這種俗稱“鰲魚”的象徵性符號。

思翰堂主體面積100平方米,圍牆有燕尾翹脊硬山頂門樓,其花崗岩石門柱鐫刻楹聯:“星耀穎川映薛嶺,月明山水射雲巖”,橫匾上鐫刻“穎川陳氏祠堂”。思翰堂的廊柱楹聯為:“忠孝傳家弘治箕裘紹統緒,仁義報本蒸嘗俎豆薦馨香。”正間外柱楹聯:“鄉賢啟後賢賢祖賢孫歸祖德,理學傳家學學詩學禮念宗功。”正間後柱的楹聯為“念先人立身教家不外綱常大節,囑後裔繼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祖龕上有對聯“丙洲衍派本宗源,薛嶺傳裔成家族”,懸掛“思翰堂”匾額,表明他們來自同安西柯鎮的丙洲島。

思翰堂祖龕中的三塊神主牌分別為薛嶺社陳氏開基祖、二世、三世的神位,即“大明顯考開基祖文英陳公暨配妣孺人神位”、“大明顯考二世祖諱芳禮、芳智、芳賢陳公暨配妣孺人董氏、莊氏神位”,證實其開基祖陳文英明代遷來薛嶺開基,有陳芳禮、陳芳智、陳芳賢三子,是為薛嶺社大三房,其中長子的派下分衍禾山“五戶陳”,即現在縣後、墩上、圍裡、坂上、下忠(原屬縣後大隊、村的尚忠陳和嶺下葉不屬“五戶”。

另有一說,“五戶陳”的開基祖是陳義,縣後的開基祖是陳夷錫。縣後陳氏宗祠有乾隆碑為證),長房在薛嶺社現有6戶,二子外出到同安馬巷給朱氏人家招贅,後裔也有一些遷回,現有4戶。三房留薛嶺繁衍現有80多戶,為三角落:後厝、前角、頂角。從明朝開基至今約已經20多代,五六百年的歷史了。此外,薛嶺還有一些陳姓與丙洲陳姓為不同宗祠的,他們這支陳姓是從南安溪尾遷來,字輩為“恩施易世助永隆,德也宗邦顯榮華。”

據有關資料記述,同安丙洲陳氏及分衍廈門禾山薛嶺陳氏不少人歷史上遷臺灣、港澳、南洋群島(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以至歐美、加拿大、日本、澳洲。常有臺灣宗親回村尋根祭祖,最多組團人數達40一50人。在海外的薛嶺陳氏有不少事業有成的人士。海外陳氏人士愛國愛鄉,尊祖敬宗,許多人返鄉建造大厝,捐款修祖祠,做公益事業。

2006年,薛嶺社陳氏家譜編纂委員會編輯出版了《薛嶺陳氏梅嶺六家譜家譜》,該譜按照陳氏起源歷代傳衍世系圖加以整理記述。如果說宗祠是“硬體”,那麼族譜應是“軟體”,前者唯一性,不可移動,後者可印成百數千上萬,可傳播五湖四海,其功能作用影響難以文字表述。家譜還用較大篇幅記載被稱為“生居為官楷模,死冠民族典範”的抗英名將陳化成傳記,還轉錄《福建通志》《同安縣志》《金門志》《松江府續志》《上海縣誌》等關於陳化成的忠義、武功、名宦傳,是很好的愛國主義教材。陳化成出生於豪俠故土、剽悍家族的丙洲,為抗擊外侮壯烈犧牲,乃為廈門市僅有本土四大塑像的為國為民作出重大貢獻的歷史人物,其他三人為鄭成功、陳嘉庚、林巧稚。

薛嶺陳氏自立昭穆:文芳宗伯世子賢,懿明庭大心國朝,木榮玉嶺數枝香,衍派禾山四海昌,富貴錦重曾顯耀,光前裕後澤永隆。共42世。

附“南陳世系簡錄”

一世忠公—二世邕公—三世夷則—四世儔公—五世聞公—六世丞公—七世喜公—八世仲寓—九世元達—十世黯公—十一世仁煦—十二世光憲……—十六世福壽、福慶—十九世有瑞(丙洲始祖)

福建廈門薛嶺陳氏:剽悍家族源丙洲

作者:林慶明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絡後臺,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