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仕途無望的文人都要讀他的詩?

文/C叔

為什麼仕途無望的文人都要讀他的詩?

大家好,我是C叔,這期我們先來看一首詩,請大家猜一下,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鐵鑿金錘殷若雷,八灘九石劍稜摧。

竹篙桂楫飛如箭,百筏千艘魚貫來。

振錫導師憑眾力,揮金退傅施家財。

他時相逐四方去,莫慮塵沙路不開。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開險路作通津。

夜舟過此無傾覆,朝脛從今免苦辛。

十里叱灘變河漢,八寒陰獄化陽春。

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後人。

給幾個關鍵詞:洛陽、龍門石窟、水利。

答案是白居易的《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相比白居易的其他作品,這首詩不論從名氣還是文學水平都要遜色不少,但詩背後的故事卻成了一種意象,為後世文人所傳頌。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首詩背後的故事。

公元844年,不論對白居易還是對大唐來說,都已經到了晚年。“晚年”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告別,不是我送你,就是你送我。

為什麼仕途無望的文人都要讀他的詩?

白居易早早把詩集手稿都交給了元稹,想著自己去了之後,由元稹來整理是最合適不過的。可世事難料,反而是白居易給元稹寫墓誌銘。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5年前,白居易得了“風疾”,導致半身不遂,一度愛熱鬧的白居易做出了“賣馬放妓”的決定,這匹駿馬陪伴了他5年,送他去賞花、喝酒、吟詩、做對,可終於也要別離。雖然白居易需要人照顧,但他還是遣散了最喜愛的兩位歌伎,小蠻和樊素,她們還年輕,值得更好的生活,他為她們寫詩: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相見不如懷念。

為什麼仕途無望的文人都要讀他的詩?

2年前(842年),一直和他“較勁”,比誰的詩更好的劉禹錫也走了,白居易的生活突然清淨下來,在他的一篇散文《畫彌勒上生幀記》中寫道:

“南贍部洲大唐國東都香山寺居士太原人白樂天,年老病風,因身有苦,遍念一切惡趣眾生,願同我身,離苦得樂。”

白居易終於成了“香山居士”,他自己也感覺“死生無可無不可”。然而公元844年,已經73歲的白居易突然啟動了一個“價效比極低”的工程,也就是“開龍門八節灘”。

在唐代,八節灘是由古陽洞乘船東渡伊河至香山必經之河道,八節灘、九峭石,民間有鬼門關一說,此處暗礁密佈,船筏時常會觸礁,需要縴夫拖船。白居易經常往來香山寺,大冬天看見縴夫肩上拖著纖繩,赤腳走在水中,於心不忍,寢食不安。

為什麼仕途無望的文人都要讀他的詩?

開鑿八節灘不是個小工程,白居易在擔任杭州和蘇州刺史時,曾經主持過治理杭州西湖和開築蘇州山塘河兩項重大工程,對於水利工程他確實有相當的經驗。

但開鑿八節灘有幾大難處,一是白居易此時已經73歲,病體纏身,精力不足。二是之前他興修水利多少也算是政績,此時白居易已經不是當地官員,做這些對他個人仕途並沒有任何好處。第三是財力,以前是官府出資,現在要他自己籌資,而839年白居易已經罷太子少傅,停了俸祿。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取半俸。

就是說,這件事做成了,對白居易也沒有什麼實際的好處,而假如失敗了,白居易不僅要破財甚至還可能背上罵名。因此於情於理,於公於私,他不帶頭也沒人能指責他,但他依然決定開幹。844年,他遇到了悲智僧道遇,兩人牽頭,加上香山寺僧眾積極響應,工程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於是我們看到:

鐵鑿金錘殷若雷,八灘九石劍稜摧。

竹篙桂楫飛如箭,百筏千艘魚貫來。

有人以為寺廟香火足,錢不成問題,但當時是唐武宗會昌年間,武宗提倡道教,加上當時佛教勢力過盛,確實也已經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程度。所以武宗下令滅佛,佛教歷史上稱為“會昌法難”。各地都在裁撤寺廟,可想而知當時香山寺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為什麼仕途無望的文人都要讀他的詩?

所以詩裡寫道:

振錫導師憑眾力,揮金退傅施家財。

他時相逐四方去,莫慮塵沙路不開。

有一種說法是白居易當年給元稹寫墓誌銘,元家“硬”給了白居易六七十萬貫潤筆費,白居易將這些錢全部捐給了香山寺,加上他自己的積蓄,才終於湊夠了工程款。因此後世有句歇後語,“白居易修八節灘——湊錢幹”。所以比較可能的是,白居易和寺院共同出資,香山寺還出了人手,同時協調和號召更多人開工。

工程大約是一年後完工,作為工程牽頭人,加上之前的經驗,白居易肯定是沒少出力,所以完工後他也非常高興,寫道: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開險路作通津。

夜舟過此無傾覆,朝脛從今免苦辛。

對於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詩裡最後一句寫得特別好。

十里叱灘變河漢,八寒陰獄化陽春。

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後人。

我在之前寫《琵琶行》的時候說,人的成長其實就是殺死心中的孫悟空,在許多人看來,白居易的人生軌跡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和曾經的自己告別,遠離權力的中心,遠離曾經的理想。

但不知道為什麼,白居易似乎和孫悟空有著某種奇怪的聯絡。《西遊記》中寫,孫悟空從花果山出發,尋求長生不老之術,然而在他遇到菩提祖師之前,卻在南贍部洲逗留了九年。這裡沒有仙,沒有佛,那悟空在此地看到的是什麼呢?

為什麼仕途無望的文人都要讀他的詩?

“見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更無一個為身命者。”

同樣在南贍部洲的白居易和孫悟空看到了一樣的事物,在看透了世間真相後,白居易決定隱藏自己,然而人的本性真的能被輕易改變嗎?在《畫彌勒上生幀記》的最後,白居易是這樣結尾的:

“今因老病,重此證明,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願也。”

是的,這就是“不忘初心”的出處。

公元844年,73歲的白居易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孫悟空”,這一年,離白居易人生的終點僅僅只有2年,開鑿龍門八節灘是白居易的“謝幕演出”,也是他人生最完美的休止符,就算被壓500年又如何,男人至死是少年。

為什麼仕途無望的文人都要讀他的詩?

白居易的這一幕最後演出後來為許多詩人所傳頌,比如蘇軾的兒子蘇過就寫過一首《無題》:

崢嶸兩山門,共挹一水秀。

灘聲千鼓輦,石壁萬龕竇。

金銀佛寺古,夜籟笙竽奏。

惟當效樂天,早晚棄冠綬。

甚至連朝鮮李朝的詩人高敬命都寫過詩:

半世交遊伯仲間,盟隨鳩鷺未應寒。

同尋白社千竿竹,議鑿龍門八節灘。

後人推崇白居易,不是因為他是個“完人”,他也有過迷茫,有過掙扎,甚至一度想過放棄。即使官位再高,仍有太多無法改變的事,但至少白居易做到了,不忘初心,不改初衷。

我是C叔,更多詩詞故事和影片,請關注公眾號:C叔聊歷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