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三千丈,只掬一捧從容,甘守一份清靜,願得一顆禪心

紅塵三千丈,只掬一捧從容,甘守一份清靜,願得一顆禪心

“靜眼觀人,靜耳聽語,靜情析感,靜心思理” 心清靜、意清靜、情清靜、口清靜,智慧即會湧現,就會自我隔離現實的浮躁,維繫一份最好的心境。

一杯清澈的水,你不停地搖晃,它自會混沌起來;一杯渾濁的水,你不必搖晃它,它自然清澈明晰。

糾執於社會奔忙,傲嬌著名利追逐,亢奮裡辛勞發展的我們這紅塵心啊,亦是如此。

我們總被社會的“時髦、潮流”給搖晃個不停,讓我們的情癲於混亂,讓我們的心陷於浮淺,讓我們的認知渾濁而迷離。

星雲大師曾雲:時間不管如何差別動亂,在悟道的人看來,千差萬別仍然會歸於平等,動亂顛倒終亦歸於寂靜。

真正的安靜、寧靜、心靜,不是你身處安靜環境之中的自得,而是你身處鬧市,也並不覺得喧鬧浮躁,仍然活出自己的清醒,心安自律。

這世俗向前的人生啊,就是一個不斷修煉提升的過程,無論你行走於年齡層裡修行,都需學習和掌控這樣的一種態度:不亂於心,不困於情,心靜自然天地寬。

守一顆安靜的心,沉蘊一顆不染塵埃,清風自來的魂靈,走好屬於自己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心靜,是一種最好的心境!

紅塵三千丈,只掬一捧從容,甘守一份清靜,願得一顆禪心

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心靈則慧,世間的浮雜混沌,我們能做好的,就是守住自己的一顆簡單的心,守護一方質樸的淨土,維繫心靜的久遠。

楊絳先生在《幹校六記》裡寫道:年逾七旬的老人了,還像學齡兒童那樣排著隊伍,遠赴幹校上學,我看著心中不忍,獨身先退。

這一份“不忍”,是對現實的清醒,也是對無常的靜心,是保持隨遇而安的心境去面對一切。

那一次終得和鍾書一起擠上了車,他告訴楊絳:“因為有你,別人得帶著家眷,或者安頓了家再走;我可以把家撂給你。”

她們到了預定的小吃店,叫了一個最現成的沙鍋雞塊——不過是雞皮雞骨,“我舀些清湯泡了半碗飯,飯還是咽不下。”

經受折磨,就叫鍛鍊;除了準備鍛鍊,還有什麼可準備的呢。那就準備這份隨時需要安靜的心吧。

“我和阿圓幫默存拿著他的幾件小包小袋,排隊擠進月臺,擠上火車,找到個車廂安頓了默存。我們三人就下車,痴痴站著等火車開動。”

“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準備回家。”

世事無常,煩惱無休,當一顆心感覺亂糟糟的,那就看什麼都很無趣、煩躁、厭惡、痛苦,自然大亂了眼前的一切,大亂了美好兌現的生活,活得“毫無頭緒”。

紅塵三千丈,只掬一捧從容,甘守一份清靜,願得一顆禪心

雲靜得以悠閒,千變萬幻都為愜意;水靜養育萬物,高地緩急都懂智慧。這皆為靜的魅力,靜養塵心。

世間之事,紛紛擾擾,人生匆匆,求索漫漫,哪有那麼多的順順利利,和和美美,都不過是一邊前行一邊修行塵心,一邊抹淚一邊超越自己,最終修得一份豁然寧靜。

《人間值得》的恆子奶奶這樣提醒於社會糾纏的我們:“煩惱多的人,多半是慾望過高!”

確實啊,人們在糾纏不清的現實中煩惱叢生,都是因為貪求太多,慾望太重,還急於想改變別人而造成的。

話不投機,火氣上臉,爭論的面紅耳赤,不爭上下不罷休。而一旦冷靜下來,又會覺得這份爭執,是沒有意義的糾纏裡虛榮的矯情。

漸漸地,時間推移紅塵沉澱的魂靈,你自會放慢塵世的腳步,斷舍離裡讓身心安靜,讓情緒平和。

激情褪去,那些平常日子裡的瑣碎,一言不和的憤然離席,一拍兩散的情緒,都不過是心不靜,神不寧的不成熟而已。

楊絳先生用百年的大智慧,勸勉我們: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

自我隔離無效的社交,自我遮蔽毫無意義的爭執,看看書,喝喝茶,走進與自然同頻的情境,養神靜心。

沉蘊一顆隔離世俗的靜心,放緩奔逐世俗糾執的腳步,迴歸簡單的自己,這一份從容心靜,就是一種最好的心境,最真的人間清醒!

紅塵三千丈,只掬一捧從容,甘守一份清靜,願得一顆禪心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原創作品不易,請尊重法律,轉發請註明出處。

此為今日頭條專稿,其他平臺錄用請聯絡作者@情說感話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