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青岡縣排子荒(2841字)

自嘲

黑龍江省青岡縣排子荒(2841字)

青岡縣從勞動鎮五星村、建設鄉雙豐村往北到中和鎮、禎祥鎮多有“四排九”、“五排八”這樣有“排”字的村屯,這就是清朝時放的排子荒。直到現在,老年人還把禎祥叫“北荒”。

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女真後裔清軍第二次入關,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領配合下擊敗李自成、攻佔京師(今北京),開始第二次入主中原。東北滿族人大量遷入關內,東北尤其黑龍江大片土地,又第二次出現人口真空。松花江北直到外興安嶺,數千裡基本無人煙。

呼蘭河通肯河一帶是大清祖居故鄉,龍興之地。光緒十年、十三年清庭兩次下旨,此地“永遠封禁,禁止移民”。但是這麼大一片國土無居民,沙俄時刻覬覦屢屢侵犯入內。面對祖國後方的空虛,1887年,黑龍江將軍恭鏜奏請開放通肯禁荒,但沒有得到清政府批准。1895 年,黑龍江將軍恩澤又奏請開放通肯禁荒,並於1896年獲得清政府的批准設局放荒。黑龍江將軍為了旗戶的利益,採取了旗領民佃的方式。

柞樹崗(青岡)地方放荒原始於公元1898年(清朝光緒二十四年)。當年奏報放出荒地140井,核計二十二萬四千,折七成實地十五萬六千八百垧,並於是年奏請省署東南尚有樹崗放荒一段請推廣招墾。。。。至光緒二十五年奏報,又放出通肯、克音、樹崗等段荒地二十三萬一千五百八十四八畝二分一釐五毫,合七扣實地十六萬二千一百零九三畝七分五釐零五絲。並宣告各段所剩未經放完之荒以及巴彥、拜泉地方奏準出放津貼地畝,統歸通肯招墾行局趕緊按井挨次接辦。光緒二十六、七兩年因俄亂未放。光緒二十八年出放通肯段毛荒二萬八千二百五十二五畝八分,克因段五千七百四十八一畝,柞樹崗三千三百七十一五畝一分五釐。

公元1903年(清朝光緒二十九年),程德全任黑龍江營務處總辦,任命通肯協領瑞麟擔任通肯墾務行局總理,因為他熟悉墾務,常喜任局會辦,並派專員管理墾務。這一年出放通肯段毛荒一萬二千七百五十二畝六分,克音段八千九百五十三五畝四分。

1904年(光緒三十年)8月1日,黑龍江省設立了全省性的墾務總局,在各荒段逐次增設分局,並訂立新章,改通肯、克音、柞樹岡、巴拜地區旗領民佃為旗民兼放,這樣黑龍江全省毛荒、夾荒向所有滿族旗人和漢族民眾開放,從此大規模的放墾開始。是年柞樹崗又出放通肯段毛荒二十萬零八千一百六十六五畝四分八釐。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青岡縣建縣設治,又放出東玻、福錄、禎祥、五里夾荒等段。遷來墾荒者,都由熱河、奉、吉等處民眾居多數,當時荒甸變為膏腴,人流源源而來,打井蓋房,從事農業。從此青岡這方熱土,人煙輻揍,逐日繁榮。

至中華民國二年即1913年8月統計,查柞樹崗暨恆升堡(六大官屯)並東坡段,自前清光緒二十五年起至宣統元年截止,歷年出放毛荒暨查出熟地毗連成冊,業經造報到省者,按照五查六租(五查就是出放的第五年清查,六租就是在出放的第六年升科交租)並當年升科章程,屆至本年,共應徵大小租錢十三萬八千九百七十四吊一百三十二文。如有續放,截止1913年(民國二年)12月彙總造報,嗣後按年造報,如有增減差錯之外,說明理由,以憑更正。當時令青岡知縣應催辦稅錢如下:即柞樹崗暨恆升堡並東坡段前清光緒三十二年間查出熟地九千一百九十六垧六畝四分,當年升科,每垧每年應徵大小租錢660文,計錢六千零六十九吊七百八十二文。前清光緒二十五年間,放出毛荒五萬二千六百八十五五畝四分九釐五毫,屆至光緒三十年起科,每七成地一響,每年應徵大小租錢660文,計錢二萬四千三百四十吊七百二十四文。前清光緒二十八年間,放出毛荒三千三百七十一五畝一分五釐,屆至光緒三十三年起科,每七成地一,每年應徵大小租錢660文,計錢一千五百五十七吊七十四文。前清光緒三十三年間放出毛荒十五萬六千六百九十六燜五畝七分二釐五毫,屆至宣統三年起科,每七成地一垧,每年應徵大小租錢660文,計錢七萬二千三百九十三吊八百一十六文。前清光緒三十三年間,放出毛荒一萬三千五百五十三九畝七分七釐五毫,屆至民國元年起科,每七成地一,每年應徵大小租錢660文,計錢六千二百六十一吊九百三十八文。前清宣統元年間,放出天字毛荒五萬零八百一十八四畝一分,屆至民國二年起科,每七成地一均,每年應徵大小租錢660文,計錢二萬三千四百七十八吊一百零六文。宣統元年間放出東字毛草一萬零五百四十五七畝三分,至民國二年起科,每七成地一,每年應徵大小租錢660文,計錢四千八百七十二吊一百ニ十八文。以上總共毛荒二十八萬七千六百七十一七畝五分四釐五毫,折七成地,計ニ十萬零一千三百七十二畝二分八釐一毫五絲;熟地九千一百九十六六畝四分。共地二十一萬零五百六十六八畝六分八釐一毫五絲,每年應徵大小租錢十三萬八千九百七十四吊一百三十二文。

以上資料在黑龍江省檔案館民國卷可查。據出生於中和鎮的永豐供銷社經理周兆君和青岡郵電局領導李復講,當時通肯招墾行局放官荒是每方長、寬大多數是各6。6華里。青岡排子荒是從現在的哈黑路邊往西,“頭排頭”是勞動五星村的王花先屯和這一趟崗,包括北斗村一帶都是頭排頭。往西胡成林屯、楊海山屯頭排二,到建設鄉雙豐是頭排三,再往西到中和鎮劉家屯為頭排四、頭排五,馬有山屯是頭排六,從東到西有1、2、3、4、5方,形狀都不太規範,頭排六是塊三角形地。由此往北二排也是6方東西方向成一列,東西向每方都是6。6華里,南北向長短則不等,但北邊東西方向整排拉齊成直線了。然後往北一直到明水邊界是3—8排,每方都是長、寬6。6華里的正方形。到新村鄉那段兒,七排九就到窪地邊兒了。現存青岡最高排子荒屯名,是禎祥鎮的八排三。

到1935年偽滿時期(康德二年),青岡縣農戶總數為28,881戶,農具都是原始舊式鐵鏵犁、彎勾鋤、彎勾鐮、大鐵車、花軲轆車,墾農完全靠重體力勞動從事農耕,絕大多數農民和少數地主形成了僱傭關係,農民出力最多,受各種租稅的剝削也最重,生活也最苦。耕種的農作物,以大豆、小麥、玉米、高粱、穀子為主,還有少量蘇子、麻籽、大麥、鈴鐺麥、糜子、西年穀(俗稱小黃米)、土豆、白菜等小宗植物。

在放荒過程中,有的佔了地沒有耕種或少耕種,還有的多種多佔了土地。一些人以低價買地轉手高價賣出,被稱為“荒攬頭”,多為有錢有勢者。他們勾結官府旗人貴族,營私舞弊,欺上瞞下,從中漁利,大發橫財。這樣在很多地方土地數量、所有權和邊界等不清,多有爭執糾分發生。於是1914年(中華民國三年)黑龍江全省開始清理排子荒,史稱“清丈”。

在清丈中,省城設立總機關“黑龍江省清丈兼招墾總局”,原擬全省劃為十區,每區設一分局,嗣後又加添沿邊兩區,共十二區。因事之便利,有一區設兩分局者,有由地方官兼辦者,亦有派委專員辦理者,茲將各局設立情形分別於後用備考核。總局駐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民國三年一月二十一日委任龍江縣知事杜陰田為局長,實業司長金純德為名譽局長,三月一日開辦所有本省荒墾事宜,即自開辦之日起,統歸總局核辦。當時由第六清丈兼招墾分局,轄青岡縣分局,駐青岡縣城,民國三年四月十日委任支壽銘為局長,是月二十八日開辦。四年三月十一日調任第一分局局長,由科員孫家璜代理六局局長,至五年三月報竣,撤局回省辦理未完手續。當時在清丈過程中,因“荒攬頭”佔據荒地數量太多,用步丈量是量不過來的,這樣就不得不騎馬丈荒,民間所謂“跑馬佔荒”即來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