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心”是山水畫的最高境界

“寫心”是山水畫的最高境界

“寫心”是山水畫的最高境界

龔賢《掛壁飛泉圖》 紙本水墨 273×99cm 天津博物館藏

“寫心”是山水畫的最高境界

文/羅兵

山水畫創作

充分展現儒釋道思想

中國山水畫,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物件,同時又能夠集中反映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傳統思想。羅兵仔細剖析儒、釋、道三教對山水文化的理解,由此入手指出“寫心”是中國山水畫的最高境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一種心靈化的藝術,為客體傳神,為主體達意。他解釋道,所謂“造化”就是客觀的自然,所謂“心源”就是畫家的感悟,此處強調的是創作者在潑墨山水時的情思。儒家思想追求和諧統一、道家思想追求自然無為、佛家思想追求追本溯源的精神,可以在中國山水畫創作中充分展現出來。

歷史文化

貫穿山水畫創作的始終

在中國山水畫的創作實踐中,中國山水文化史觀始終貫穿其中。“遊山玩水,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的熱愛,也表現了中國人獨特的聯絡自然與文化的方式。”中國山水畫的正式形成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據文獻記載,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戰國時期,山水畫就已經出現在絲織品和壁畫上。經東晉顧愷之發展,歷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漸擺脫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而發展成為獨立的畫科。到了唐代,由於經濟的發達,社會的安定,以及宗教繪畫的世俗化,中國山水畫走向成熟並進入了繁榮昌盛的時期,因而有各種風格競相出現的局面。

山水畫至宋代,已達到完全的成熟,是山水畫空前興旺鼎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壇名家輩出,燦若群星。宋初山水畫有兩大流派,即“南方派”和“北方派”。北方派雄強挺拔,得秦隴山水之骨法,以李成、范寬、郭熙為代表。南方派“淡墨輕嵐”得江南山水之神氣,以董源、巨然為領袖,後世認為是南宗山水之正傳。到了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崛起,號稱“南宋四家”,創水墨蒼勁的新畫風,把北派雄強挺拔的筆法與南派清潤渾厚的墨法融為一體。兩宋的山水畫猶如山花怒放,絢麗多彩,表現出畫家們極大的創造才能。山水畫的許多表現方法都創始於宋代。

元代是山水畫的重大轉變期。從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來看,表現形式由五代以前色彩為主,經過兩宋色彩、水墨交相輝映時期,至元代則水墨佔了畫壇的統治地位。元初的趙孟頫強調書法入畫,趨向於以單純的墨色體現色彩的效果。這一提倡,大大豐富了山水畫的筆意,使山水畫向文人畫的方向更前進了一步。從明代開始,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的發展,無論是在題材方面,還是在結構方面,以及技巧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吳門派的崛起,及其對畫壇的深遠影響就是歷史見證。

中國山水畫重寫意

梳理完中國山水畫的過去,羅兵闡釋其當代意義時指出,傳統中國山水畫是中華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代表,是我們民族普世價值的充分體現,中國人講天地人三才,強調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這與我們現在所努力構建的“和諧社會”,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

羅兵認為,西方風景畫重視狀物,而中國山水畫則在重視山水語境的同時,更重視文化語境,即所謂“重神略物”。西方藝術家對於空間理念的認識,就是對自然實實在在的空間認識,並不能像中國畫家那樣能夠脫離真實自然的約束。

最後,羅兵以自己的經歷和作品為例,講解中國山水畫的臨摹、寫生和創作的技藝,並舉例說明近年來國畫在博物館的展示情況。他早年在廣州美術學院師從李靜坤學畫。“我讀書時做大量的臨摹,我老師對我要求很嚴格,他要求我們經典之外的書一概不讀。”2002年,羅兵曾臨摹過《清明上河圖》,感受極其深刻。“一個人物只有米粒大,這是一種工匠精神。我們要摒棄掉我們這個時代在某些功利上面的浮躁。我們不要僅僅看繪畫,繪畫裡面所有的東西是一個時代的影射,我們有什麼樣的時代,就有什麼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