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把《蘭亭序》臨得太像,被蘇東坡狠批後便銷聲匿跡了

學習書法都要去臨摹,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一件事。古人也是這樣的,他們都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儘量是把作品臨摹得十分肖像的。但是,北宋時期有這麼一位很喜歡王羲之《蘭亭序》的人,他所臨摹的《蘭亭序》幾乎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但被蘇東坡看後,嚴厲狠批,從此歷史上再也沒有這個人的書法名氣了。

有一個人把《蘭亭序》臨得太像,被蘇東坡狠批後便銷聲匿跡了

事情是這樣的,宋代史學家曾敏行在他所著的《獨醒雜誌》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客有謂東坡:‘章子厚日臨《蘭亭》一本。’東坡笑雲:‘工摹臨者非自得,章七終不高耳。’餘嘗見子厚在三司北軒所寫《蘭亭》兩本,誠如坡公所言。”

這段話的意思大致是:有一人問蘇東坡,說,章子厚每天都要臨摹《蘭亭序》一遍,蘇東坡就說,他這樣臨摹,以後肯定成不了大氣候。事情果然如蘇東坡所說,這個非常喜歡書法的章惇在書法史上並沒有什麼大的建樹,只是政治上稍有名氣。

有一個人把《蘭亭序》臨得太像,被蘇東坡狠批後便銷聲匿跡了

蘇東坡為什麼要對章惇的書法進行嚴厲批評,並且一針見血地指出“終不高耳”?其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章惇臨摹得太像,太逼真,而是蘇東坡從他的作品中看不到章惇自己的影子。

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書法水平在提升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必須要有自己的個性面目,即古人所說的書法要“自成一家”,但章惇的書寫功力非常深厚,卻缺少自己的“體面”,這一點是蘇東坡所不看重的。

有一個人把《蘭亭序》臨得太像,被蘇東坡狠批後便銷聲匿跡了

北宋是書法尚意的時代,人們對書法的認識是繼五代之後的長期探索而形成了這樣的觀點,早在北宋初年,文學家、歷史學家歐陽修就曾經提出書法“要自成一體”,不能一味地模仿別人,後來,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人也相繼提出了“自成一家”的藝術觀點,對人們學習書法、書法創作奠定了好的思想。

有一個人把《蘭亭序》臨得太像,被蘇東坡狠批後便銷聲匿跡了

書法是一門很有意思的藝術,而藝術的東西,除了要向前人學習、借鑑以外,更要有自己的創新之處。學習前人,就是學習他們在書法上所創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但如果拘泥於其中而不能出來,這就是“泥古不化”。所謂“創新”,其實並不是指書法要脫離於前人的法度和規則,而是要在此規則之下,寫出自己的個性風格。

有一個人把《蘭亭序》臨得太像,被蘇東坡狠批後便銷聲匿跡了

但是,自己的風格也就是創新,並不是胡亂地書寫,它必須是建立在前人法度之下的創新,當代一些書家所謂的創新,出現了一些新奇的現象,如有的人用針管“射書”,有的人竟然是“盲書”,還有的人是毫無節制地用“吼書”、“叫書”來吸引人們的眼球,而這些現象卻被人們嗤之以鼻,反而成了人們的笑料,就是因為他們的書寫脫離了書法的基本法度。

有一個人把《蘭亭序》臨得太像,被蘇東坡狠批後便銷聲匿跡了

前人的法度是經過幾千來人們共同所認知的,是經過了歷史的檢驗的,如果有的人想一蹴而就成名成家,是萬萬不可能的,也是不能被歷史所承認的。學習書法就要在前人這裡打下堅實基礎後,借鑑、參考前人的書寫法則與經驗,才能在“創新”中有所感悟,靈感也會不斷產生,這也就是很多書法名家為什麼要堅持一生都要臨帖的主要原因了。

本文由《太一智慧書畫藝術》平臺原創,歡迎關注、轉發和評論。

古代書家:學習書法不臨摹前人的不行,不會臨摹更不行

臨摹這些字帖時,不能原原本本地寫,需要三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