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李白的求救信無動於衷,高適真的是一個無情無義的小人嗎

大唐至德二年(757年),淮南節度使高適收到了一首詩,其中有這樣幾句:

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

採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勳。

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

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這首詩,正是老朋友李白寫來的求救信,此時他正因為參與永王李璘的謀反被關在潯陽監獄。詩中大大吹捧了高適一番,然後含蓄地表達了希望獲得幫助的請求。

當年李白被賜金放還後,曾經帶著杜甫和高適兩位小弟,一起尋仙訪道,一起飲酒賦詩。哥仨仕途都不太順利,三個失意的人聚在一起,感情好得不得了。用杜甫的詩說,那真是: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而今,想要“致君堯舜上”的杜甫,被叛軍抓住,困在長安;曾經“仰天大笑出門去”的李白蹲在大牢裡,只有高適步步高昇,平定永王謀反後,又忙著平定史思明的叛亂。

沒有人知道,看到李大哥寫來的求救信,時年54歲的高適有沒有想起曾經的友情歲月。但是他沒有積極營救深陷囹圄的李白,沒有幫助曾經的這位好哥們。

面對李白的求救信無動於衷,高適真的是一個無情無義的小人嗎

高適不能出手營救李白,也有他的苦衷。

平定永王叛亂的,正是被肅宗任命為淮南節度使的高適。從政治立場上看,他是肅宗的臣子,李白是永王的幕僚,他跟李白是完全站在對立面的。

再來看看李白罪行的嚴重性。

幼稚的李白,根本看不清政治形勢。安史之亂後,玄宗皇帝奔蜀,太子跑到靈武自己登基,遙尊遠在四川的老父親為太上皇。過了好一段時間,玄宗才知道自己被兒子罷免了。

在權力面前,是不講什麼父子親情的。玄宗當然很不甘心,永王在江淮地區做大,背後就有玄宗皇帝的指使。

在永王的再三邀請下,李白果斷地站錯了隊。不僅如此,在加入永王幕府中,還寫了一首《永王東巡歌》:

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

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雁鶩池。

這首詩雖然寫得豪氣沖天,可惜永王的部隊打起仗來十分的拉胯。被高適等人很快平定。

自古以來,攘外必先安內,都是統治者奉行的圭臬。內部爭權奪利,一定是把人往死裡整。投降外敵,說不定還有活命的機會。比如王維,雖然被安祿山抓走,做了一段時間的給事中。最後非但沒有被治罪,還升了官。

面對李白的求救信無動於衷,高適真的是一個無情無義的小人嗎

李白加入圖謀不軌的永王隊伍,其實更像是一種政治投機。如果永王真的做了皇帝,也是大大的功勞一件。可惜,永王沒有做天子的那個命。

作為親自參與剿滅永王謀反的一員,高適肯定是知道李白的處境的。但是他不能出手相救。

此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剿滅,肅宗朝廷重用各地節度使平叛,也有著提防之心。身為淮南節度使的高適,如果某些舉動觸及了肅宗的底線,自己的前程和性命,都會面臨著危險。

他的出手相助,很難不引起肅宗懷疑。這樣一來,非但不能救李白的命,還可能增大李白的困境,甚至將他推向死亡。

李白並沒有被處死,只被判決長期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後,還興奮地寫下來《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還好李白被赦免了,不然也許我們看到的就是《夜郎懷古》了。

救李白的人是誰呢?宋若思,崔渙。

宋若思,著名詩人宋之問的侄子。曾經做過御史中丞,李白在潯陽監獄時,他的職務是江南西道採訪使、宣城郡太守。

崔渙,唐朝宰相,出身隋唐時的豪門望族博陵崔氏。後被肅宗任命為江淮宣諭選補使。至德二年(757年),崔渙的職務是左散騎常侍,兼餘杭太守、江東採訪防禦使。

這兩位老哥履歷豐富,名望和資歷都比高適高出不少。在他們的努力,李白最終安然無虞。

面對李白的求救信無動於衷,高適真的是一個無情無義的小人嗎

對於李白的營救,高適也許沒有出什麼力。但是對於另一位朋友杜甫,他則給予了很多幫助。杜甫流落的蜀中時,高適因負氣敢言得罪權宦李輔國,正在四川任職。當時二人多有詩歌唱和,甚至聚餐喝酒。

高適晚年曾作過一首詩,題目叫《人日寄杜二拾遺》,又叫《人日題詩寄草堂》: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憂國憂民,思鄉、年邁,這些都是高李二人想通的地方。據說杜甫接到這首詩時,竟至“淚灑行間,讀終篇末”。

人的一生中,浮浮沉沉,走著走著,有的朋友就散了。但是那些年輕時在一起的快樂,那些最美好年紀時的友情歲月,卻一直都還在,從不曾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