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太廟,每事問”的孔子|《五分鐘論語課》

《五分鐘論語課》第

44

每天5分鐘

看透中國人的性情、思維根源

“入太廟,每事問”的孔子|《五分鐘論語課》

正文

3。15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太廟,這是魯君祭祀先祖的地方。更確切地說,是祭祀周公的地方。太廟本是天子的祖廟,魯國是周代的諸侯國,本來不應當稱為太廟,但因周公制禮作樂,對周王朝貢獻極大。周公死後,周成王命魯設祖廟,也就被稱為太廟。

太廟當然不能隨便進,一則是有身份,二是是正當時。所謂正當時,有兩種,一種是祭祀助祭之時,一種是排練之時,也就是演禮之時。那麼,孔子每事問,應該在演禮之時。

為什麼每事問?因為孔子是當時的禮學大家,但是這個大家還多停留在學問上,從典籍中來。就相當於現在一個人學了系統的MBA課,門門滿分。但是他沒有參與到實際的公司管理中來,所以真的到了公司,開始參與公司管理的時候,他當然要向那些有經驗的員工們請教,虛心求教,摸清楚公司的運作,瞭解公司的人。這是一個慢慢上手的過程,那些公司裡沒學過MBA的,都是他的老師。我們理解了這,就清楚為什麼孔子入太廟每事問了。在魯國,也只有極少數人能參加祭祀,一定要有地位。

孔子沒被魯國聘用之前,他是沒有機會參與到這種祭祀中來的,只能看書,聽別人講,腦袋裡模擬,這樣呢,其實還是隔了一層。

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

你有了名氣,就很容易遭到別人的質疑,你不是禮學大家嗎?怎麼入了太廟,還老是問人家呢?這哪叫知禮呢?

“不懂就要問,這就是禮”。這裡面有真誠,有實事求是,不作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即此意。

人最怕被自己的頭銜綁架,你是專家,你怎麼連這不知道呢?所以專家即便不知道,也不敢說,硬著頭皮說我知道的,我明白。很多時候,事情就會壞在這裡。

“我非生而知之者,敏以求之者也”,你看孔子的每事問,就是敏以求之。

一個空的狀態,清零的狀態,我們才能接觸到真實,以真實,實情為基礎,我們才能合度地處理各種事情,各種關係。

《論語·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你看,這才是孔子的智慧。禮,絕不是形式化的東西,而是進入每一個實際情景下的合度,無過無不及的一種當下狀態。

好,到這裡。

歡迎關注,一起讀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