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吃喝:萬里尋父,他感動了自己,卻沒感動父親

《儒林外史》中的吃喝:萬里尋父,他感動了自己,卻沒感動父親

“泰伯祠大祭”是《儒林外史》中的高潮,眾多文人匯聚在南京,一起參與見證了這場文化盛典。雖然過程讀起來很枯燥,但情懷更重要啊。不過情懷不能當飯吃,盛典過後,大家還要繼續奔向各自的生活歲月。

這一日,杜少卿的好友武書在利涉橋遇到一個人:

“頭戴方巾,身穿舊布直裰,要系絲絛,腳下芒鞋,身上掮著行李,花白鬍須,憔悴枯槁。”

武書認識這個看起來很是潦倒落魄的人,他名郭力,字鐵山。因為二十年來走遍天下,只為尋找父親,所以人們都叫他“郭孝子”。武書忙請他到茶館裡喝茶,一杯茶入口,郭孝子告訴武書,自己這些年都沒有尋訪到父親,最近聽到確切訊息,說父親在四川大山中出家當了和尚,所以這次自己要去四川。

武書很欽佩郭孝子的孝心和意志,當即表示願意託虞博士寫封書信給西安的尤知縣,可以幫郭孝子一些盤纏。隨即帶著郭孝子一起來拜訪杜少卿,並偷偷告訴他,郭孝子要尋訪的父親,是曾經在江西投降過造反的寧王,寧王事敗後逃跑了,所以郭孝子數十年不知父親訊息。

《儒林外史》中的吃喝:萬里尋父,他感動了自己,卻沒感動父親

雖然父親是亂臣賊子,但兒子孝心感人,杜少卿頓時對郭孝子肅然起敬。不僅留下住了一夜,還置辦酒餚款待、讓娘子替他漿洗衣服。第二天和武書一起去找虞博士,為他求取介紹信。虞博士得知緣由後,不僅欣然寫信,還拿出了10兩銀子相贈;他們的好友莊徵君聽說後,也拿了4兩銀子。杜少卿和武書都沒錢,卻也各自當東西換銀子,杜少卿給了4兩,武書拿出2兩,一共湊了20兩銀子交給郭孝子做盤纏。

郭孝子殷殷致謝後,“吃飽了飯”,告辭而去——吃的是什麼飯不重要,但吃不吃很重要。前途路遠,必須吃飽了飯,誰知道下一頓在哪裡吃呢?

郭孝子一路風餐露宿來到陝西,拜見了尤知縣,得到了50兩銀子的饋贈。尤知縣還給成都的朋友蕭昊軒寫了一封信,讓郭孝子有事可以找他。郭孝子在一個名叫“海月禪林”廟中住了兩天,結識了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老和尚不是別人,就是當年在蕪湖甘露庵為牛布衣送終的那位。郭孝子將路上買的兩個梨送給老和尚。老和尚卻不肯獨自享用,他讓人將兩個梨搗碎了放入水缸中,然而讓庵裡的二百多僧人每人喝一碗梨水……如此公平無私,讓郭孝子感動嘆息。

《儒林外史》中的吃喝:萬里尋父,他感動了自己,卻沒感動父親

告別了甘露僧,郭孝子又一次獨自上路了。雖然一步步接近目的,卻一次次遇險——不過都兒戲般地逢凶化吉了。

他曾在山中樹林裡遇到一隻老虎,老虎已經將他坐在了屁股底下,卻沒有立即吃他。而是挖了個坑,將他放在坑裡用樹葉蓋上後離開了。郭孝子爬出坑來,爬到樹上。過一會兒帶了一個怪物回來,結果怪物打死老虎,又來撲樹上的郭孝子——竟然被樹枝扎進肚子裡死了。

他又遇到一對裝鬼害人的夫妻,結果那男人一見郭孝子身材魁梧,竟然不敢下手。郭孝子竟然很同情他們,不僅慷慨地送他們十兩銀子,還教給這個名叫木耐的男人武藝——打劫的和被劫的隨隨便便就杯酒言歡、稱兄道弟,簡直就是梁山好漢的風格啊。當然,木耐對郭孝子心服口服,“備了些乾糧、燒肉,裝在行禮裡”一路送他而去。

相比唐僧取經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抵達西天,郭孝子的這幾番磨難簡直就像兒戲。作者寫讀書人的生活,寫市井百態都特別真切動人,但郭孝子的這番傳奇經歷,實在是不怎麼樣。

《儒林外史》中的吃喝:萬里尋父,他感動了自己,卻沒感動父親

在深山深處的竹山庵中,郭孝子終於找到了父親。可無論他怎麼痛哭、哀求,這老和尚說什麼也不肯承認。他說自己自幼出家,並無兒女,到後來乾脆將他推搡出去,閉門不納。

郭孝子無奈,只好在竹山庵附近租了一間房子,每日替別人挑土打柴,養活父親——但他沒來之前好多年,人家老和尚也活得好好的,並沒有餓死。

幾個月後,老和尚去世,他至死也沒有認下這個兒子。郭孝子收拾了父親的骸骨,準備帶回家鄉安葬。

在一家路邊小店,他遇到了武藝高強的少年蕭雲仙。這一次郭孝子不再是受人接濟的狀態,他和蕭雲仙敘了交情後,

“又拿出百十來個錢,叫店家買了三角酒,割了二斤肉,和些蔬菜之類,叫店主人整治了,同蕭雲仙吃著”

《儒林外史》中的吃喝:萬里尋父,他感動了自己,卻沒感動父親

郭孝子二十年尋訪父親,毫無收入來源,都是靠著各方人士的贊助。所以,他這一路吃飯就是吃飯,吃飽了就算。現在,他終於完成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可以大方請客了,有酒有菜有肉的感覺真是好。

與此同時,他也找回了自信,不再是求人的謙卑姿態。他指點鼓勵蕭雲仙去投軍,在沙場上立下功名,博得個封妻廕子……後來蕭雲仙果然去投軍,卻再一次遇到木耐打劫,打不過蕭雲仙后,他趕忙自稱是郭孝子的徒弟,此後便跟隨蕭雲仙征戰沙場——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郭孝子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萬里尋父,結果除了揹回骸骨,毫無意義——人家老和尚至死都不肯認下這個兒子,也未必願意死後歸葬家鄉吧?他執意要帶回,不過是為了成全自己的“孝”名而已。

那是一個倡導忠孝節義的時代,郭孝子的這番行為,讓杜少卿等書中的正面人物十分欽佩感動。然而他並沒有感動父親,也沒有感動我等讀者。

《儒林外史》中的吃喝:萬里尋父,他感動了自己,卻沒感動父親

當然了,郭孝子也可以說,我忠於自己的夢想和追求,這是我一生的信仰與使命。不管父親認還是不認,高興還是生氣,我都做到了一個兒子的極致,我無怨無悔……

順便說一句,郭孝子萬里追尋的父親是荀玫的同年、“琴瑟琵琶路上逢”的那個王惠嗎?按照《儒林外史》中很多人物前後呼應的邏輯設定,郭孝子的父親應該是王惠的——他完全符合在江西做官、投了寧王、事敗逃亡的幾個基本事實。但郭孝子說自己是“湖廣人”,而王惠,我們清楚地知道,他是山東人,是周進的小同鄉。他們籍貫不同、姓氏有別,又讓我們心生疑惑,覺得這人並不是王惠。我以為,這人就是王惠,作者在籍貫和姓氏上故意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