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旅遊+】土生土語話劇傳承本土回憶

土生土語話劇是一種以幽默、嬉笑怒罵方式諷刺時弊的喜劇,其靈魂就在於土生土語。藉著話劇創作,將這種原為口述的語言轉化為寫作語言,不僅把一種消失中的語言重現,也呈現土生葡人的社會視角和思維內涵,更是澳門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一部分。

發展經歷不同波折

【澳門旅遊+】土生土語話劇傳承本土回憶

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編劇及導演飛文基,從事相關工作逾30年。曾在一次偶然機會下,跟隨作家父親飛歷奇開編劇會後,因想法多多便創作出首個個人作品《見總統》,並於1993年時任葡國總統蘇亞雷斯訪澳時出演,從此創作之路“一發不可收拾”,至今編寫超過30多部話劇。

飛文基續指,土生土語話劇的發展經歷過不同的波折,據說上世紀20年代已有土生土語話劇在崗頂劇院演出,但由於土生土語有別於葡語,是一種以葡萄牙語為基礎,夾雜著馬來語、粵語、英語及西班牙語的一種家庭式口述語言,可謂真正的“土語”,社會發展下來已沒有太多人會講土語,甚至新一代的土生葡人都不懂這種語言,另一方面亦甚少人熱衷於舞臺表演,成為演員,令土生土語話劇的發展暫緩。

直至1993年,飛文基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土生族群朋友成立話劇團,再次將土生土語話劇這種傳統藝術搬上舞臺,慢慢發展成每一年澳門藝術節的重頭戲。土生土語話劇十分緊貼社會時事和潮流事物,劇本會結合葡國文化和廣東文化中的幽默,以幽默喜劇的形式諷刺時弊;其中的精粹更是在於土生土語,因為正如中文話劇都會用“白話”演繹,語言越地道出來的效果越好,每每能引起觀眾發笑或反思。

中西文化共冶一爐

【澳門旅遊+】土生土語話劇傳承本土回憶

土生土語話劇傳承和保育消失中的語言文化

隨著時代發展,現時土生土語話劇不單已加入華人演員,更會於演出時配上中文、葡文和英文字幕,方便觀眾觀賞。飛文基透露,近年越來越多澳門華人及香港觀眾購票入場觀賞,不同種族的觀眾都能明白劇中意思,不時捧腹大笑,令其十分開心,亦深感欣慰土生土語的推廣獲得成效。

反映澳門中西文化共冶一爐的土生土語話劇於2017年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飛文基感嘆,土生土語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已沒人應用,但能將這種語言應用於話劇表演中,不單能保育和傳承一種代表身份、文化的語言,更可以成為土生族群的一種集體回憶,認為十分有意義,未來還會致力推動傳承的工作。

部分圖片來源:文化局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