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盡大觀園裡的千般悲喜話劇《紅樓夢》打開了觀眾的視聽想象

看盡大觀園裡的千般悲喜話劇《紅樓夢》打開了觀眾的視聽想象

舞臺上的部分場景。

9月24日、25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簡稱“上話”)帶來的6小時話劇《紅樓夢》在寧波文化廣場大劇院演出。這臺演出和一般戲目不同,下午演上本,晚上演下本,觀眾需在劇場坐滿6個小時才能看盡大觀園裡的千般悲喜。走出劇場已是晚上10點30分。

宿命悲劇輾過一個個青春生命

上話版《紅樓夢》以結尾作開頭。一身紅衣的寶玉站在下場門方向,在一段時間的沉默後緩緩開口:“我站在雪地裡,我的身上披著一件大紅猩猩氈的斗篷,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落在我的身上,我一動不動,就像一尊泥佛。”預告了他悲劇的生命結局。

這種悲劇感和蒼涼的生命意境貫穿在完整的6個小時當中。每一個出場人物好像都擁有“上帝視角”,在半空中俯視眾生,不時用“跳進跳出”的語言,向著自己可以遇見的結局啟動命運的巨輪。

從現場來看,這一版《紅樓夢》對熟悉原著的觀眾比較“友好”。許多人物與情節只略作點畫,稍縱即逝。而戲的基調始終保持一種流動性,像一條不可逆止的河流,把眾多人和事件捲入其中,千人千面,悲喜一瞬。

全劇以較大篇幅展開的情節上本中有黛玉進府、寶黛拌嘴、劉姥姥進大觀園、晴雯撕扇、金釧投井、寶玉捱打、結詩社等;下本則有尤三姐殉情、尤二姐吞金、第一次抄檢大觀園、黛死釵嫁、交代各人結局等。《紅樓夢》的許多經典臺詞和耳熟能詳的詩句原封不動出現在戲裡,讓觀眾有一種熟悉感,但其表現形式始終如一——凡是韶華勝極的場面都以樂景寫哀情,越是樂之極,越是悲之至。

舞美服裝構成視覺上的統一性

話劇《紅樓夢》之所以會給觀眾這種“冷感”,跟舞美、服裝、音樂各方面共同作用分不開。

該劇舞美設計劉杏林用他擅長的紅白元素,設計了一個線條化的極簡舞臺。開場,三面巨大的“白牆”跟隨劇情開啟,建立起一個大觀園,或說《紅樓夢》的世界;而在結尾時,三面白牆傾倒而下,“忽喇喇似大廈傾”,留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這一應用在這版《紅樓夢》中很有記憶點,是一個足以構成標誌性的場景。

另一元素是“落紅”。劉杏林認為,“紅”的元素在《紅樓夢》中非常重要,無論是契合書名還是女兒主題,抑或呼應寶黛共讀《西廂記》裡“落紅成陣”的描述,在舞臺上表現好“落紅”,計算好紅色花瓣雨落下的時機,對烘托情節幫助很大。

“落紅”在戲裡既是“落雪”也是“落花”,時而一簇,時而紛紛揚揚的一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上本結尾處,詩社一場融合黛玉的《葬花吟》,紅樓兒女在舞臺上此起彼伏地念誦這一暗示人物命運的名篇,伴隨滿臺落紅,將情緒推向高潮。

與舞美色調保持一致的是服裝色系。該劇服裝設計陽東霖同時也是《永不消逝的電波》《只此青綠》等作品的設計師,他為話劇《紅樓夢》定位了“無垢”的設計理念,同樣以白色搭配一點紅為主色調,透過不同的繡花樣式,在統一中尋求變化。

探索文學經典改編的法門

成為表演補充的還有音樂部分。作曲祁峰為該劇度身定製的音樂包含多種主題,時而是情緒的補充,時而是場面的統攬。尤其是在幾個集體大場景,如元妃省親、劉姥姥進大觀園、結詩社,表現大觀園富麗繁華的主題音樂一起,便將觀眾帶入情境中。舞美上簡化掉的移步換景寄身於音樂,打開了觀眾的視聽想象,起到較好的補充效果。

6個小時、分上下本的演出在舞臺劇中已屬鴻篇,但相較於原著《紅樓夢》120回的巨大體量,6個小時說長也不長。

由文學經典改編的舞臺劇,類似這樣的大體量的製作並不罕見。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不久前去世的戲劇大師彼得·布魯克就曾將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改成9個小時的舞臺鉅製。國內也曾引進根據智利作家羅貝託·波拉尼奧創作的長篇小說《2666》改編的12小時超長話劇,還有8個小時的《靜靜的頓河》、7個半小時的《尼伯龍根的指環》、7個小時的《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不斷挑戰著觀眾的極限。相比它們,6個小時《紅樓夢》還算不上超長。

不過觀眾走進劇場期望看到的,不僅是對原著一模一樣的復原,更有編導“二度創作”賦予作品的靈氣。話劇《紅樓夢》編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喻榮軍說,《紅樓夢》的敘述體,一定程度上借鑑了中國傳統戲曲講故事的方法,“它讓故事更加簡潔、立體、從容和交集,從而極大地擴充了容量,也可以更多地保留原著的精華,劇場裡會時時提醒觀眾如何介入和如何撤離,這是中國傳統戲曲帶給我們的啟示”。

與此相呼應的,導演曹豔在導演這部劇的時候,也有意讓演員們學習戲曲身段,將臺步、圓場融入在表演中,疾步快走帶來的夢境感和流動感正與《紅樓夢》行走在消逝中的主題相合,成為“人物心理意識流動的外化”。

這種融合是有意的,最終構成上話版《紅樓夢》樣式感和儀式性的一部分,而這也是傳統名著“國風”改編的一種有益探索。

寧波晚報記者顧嘉懿 文/攝

【來源:中國寧波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