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簡單卻讀不懂系列:不瞭解典故,李白這首詩還真不太容易懂

古典詩詞當中很多都有典故,比如“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就運用到了紅豆這個文學典故。“紅豆”這一文學典故很常見,幾乎成為了相思的代名詞。又比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原本指的是一個古代國家,後來比喻為邊境,也是一個著名典故。

對於李白等這些大詩人來講,詩歌當中運用典故是很常見的事。很多的詩歌我們看起來簡單,但如果不瞭解其中的典故,我們都不太容易理解。

看似簡單卻讀不懂系列:不瞭解典故,李白這首詩還真不太容易懂

如李白的七絕《秋下荊門》: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這首古詩全文只有四句,也能看得出這是一首抒發自我志向的詩,也明白前兩句是寫景,後兩句是抒發情懷。在具體前兩句寫的是什麼樣的景色?後兩句抒發的又是什麼樣的情懷?乍一看並不太容易懂。

看似簡單卻讀不懂系列:不瞭解典故,李白這首詩還真不太容易懂

“霜落荊門江樹空”描繪的是秋天的景色,荊門山秋來霜降,樹葉零落眼前空。一個“空”字,明寫秋樹葉落,天空高闊,點出秋高氣爽是出遊的好時光;從而寫出詩人出遊時的那種舒暢曠達的心境和勃勃的遊興。

“布帆無恙”是這首古詩當中的第一個典故。《晉書·顧愷之傳》記載:顧愷之從他上司荊州刺史殷仲堪那裡借到布帆,駛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風,他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此處表示旅途平安。

這樣第二句也很容易理解,“布帆無恙掛秋風”,順承第一句的景色描繪,秋風也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看似簡單卻讀不懂系列:不瞭解典故,李白這首詩還真不太容易懂

前兩句景色描繪之後,後兩是抒發情懷。“鱸魚鱠”引用的是魏晉時期詩人張翰古詩典故:“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因為思念家鄉的鱸魚,下決心辭官,來表達思鄉之情。

顯然李白在這裡運用這一文學典故,就是為了表達自己和張翰選擇的不同。“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此次離家遠行不是為了口舌之貪,而是為了遊覽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這個地方。

看似簡單卻讀不懂系列:不瞭解典故,李白這首詩還真不太容易懂

全詩雖然只有四句,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但景為情設,情借景出。寫景時,清麗明淨,歷歷如繪,景中含情。確切地引用了“布帆無恙”、“鱸魚膾”等典故,給人留下回味和想象的廣闊天地。詩歌最後跟張翰的態度形成對照,而且表現了自己不同凡響的生活情趣和樂觀浪漫的奮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