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德和茶樓:且將老曲換新韻,卻是茶香依舊

包頭城內,最繁榮的街道,當屬前大街;前大街上,最興隆的店鋪,當屬復德和。

復德和的財東,是河北省香河縣的林氏兄弟。香河縣,位於北京與天津之間,當地人頭腦活絡,不願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只要湊夠微薄的本錢,就會置辦一條貨郎擔子,行販於各地。

民國初年,林曉峰帶著堂兄弟林志山、表兄弟馮國昌,用貨郎擔子挑著煤油燈罩,前往歸化城(也就是如今的呼和浩特),擺起地攤販賣。奔波數年之後,兄弟幾人有積蓄,決定尋找一處店鋪,做番真正的事業。

民國十三年(1924年),林氏兄弟投資700元,與河北省大城縣付子鈞合股,在歸化城大西街口租賃一處店鋪,高高掛起了“復蘭齋順記”的招牌,主要經營糕點、乾鮮果品,當然也捎帶著賣些煤油燈罩。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商運頗為順暢的林氏兄弟,決定向外擴張。幾番考察之後,相中了包頭城內前大街的“阜德有”店鋪。

復德和茶樓:且將老曲換新韻,卻是茶香依舊

“阜德有”店鋪的老照片

這處店鋪屬於甘草行泰和森張餘的房產,是三進大院,有作坊、庫房等。這樣的佈局,恰好適合資本雄厚、夥計較多的商家,前為店鋪,後為作坊,便於打造產銷一條龍的模式。

此前,“阜德有”的經營專案包括:各式糕點、乾鮮果品、山珍海味、罐頭汽水、菸酒糖果、瓷器名茶。品類雖然不少,卻基本圍繞著“飲食”二字,“復德和”財東林曉峰也正是打算從這個方向發力。

黃金商業地段的租金,自然很高,但林氏兄弟還是出手了。

包頭復德和,由林氏兄弟的復蘭齋投資6000元,宋全選等人投資5000元,相比前大街的各個商號,可謂股本雄厚。為了保持品質,特從歸化城復蘭齋調來7位得力干將,加上本地僱員,全店共有40餘人。1935年的七月初一,鞭炮鳴響,鑼鼓喧天,獅子舞動,復德和正式開業。

復德和茶樓:且將老曲換新韻,卻是茶香依舊

“復德和”店鋪的老照片(全景)

復德和的首任經理,是財東之一的林子光,副經理是店員出身的張錦榮。實際經營之中,林子光只是一個掛名掌櫃,商業事務還是由張錦榮全面主持。

張錦榮,出身貧寒,父親無業。小的時候,張錦榮經常到垃圾堆揀爛白菜幫,全家用白菜幫和黑蕎麵熬糊糊度日。15歲開始學徒,先後在歸化城味芬齋、同豐和、祥聖齋、協成祥、義順和學徒和當技工。學徒期間每天深夜在麻油燈下自學,讀書習字。1926年成為復蘭齋的店員,由於勤勉自律,很受財東們的器重。1935年,包頭復德和開業之際,張錦榮被委以重任。

包頭復德和,仍以糕點為主營專案,生產京式糕點小八件、大八件,另外還有不下百餘個花色品種。同時,還掛出了“鮮果局”、“雜貨莊”、“茶食店”、“瓷器莊”、“茶葉行”的牌匾,始終抱著“民以食為天”的經營思路。

復德和開業之時,包頭街上已有糕點鋪富三元、茂盛元、三興成、祥盛齋等。然而,帶著理想而來的復德和,猶如一匹黑馬,攪起風塵,躍居首列。

張錦榮率領下的復德和團隊,不喊口號,不掛條幅,只是真正秉持四個經營理念,震動了同行,吸引了顧客。

一、裝飾要氣派。

“復德和”店鋪本為兩層,卻因加了氣派的頂層裝飾,看上去像是三層樓,在當時包頭城內屬於“最高建築”了,頗受過往人群的矚目。

要想做商界名流,當然離不開文化的加持。“復德和”店鋪外面掛著曹子彥書寫的漆底金字大匾“復德和”,欄櫃正面掛著華世奎書寫的“復德和”牌匾。

華世奎(1863~1941),字啟臣,號璧臣,天津“八大家”之一,是著名的書法家。其書法走筆取顏字之骨,氣魄雄偉,骨力開張,功力甚厚。手書的“天津勸業場”五字巨匾,字大1米,蒼勁雄偉,是其代表作。

店鋪外牆的最上方,那個象徵“財運”的太極八卦,也被修整得煥然一新。

二、選料要講究。

復德和京式糕點用料十分講究,小磨香油是從北京購買的,大油是用新鮮的豬脂油自己煉製的。點心餡除放有桃仁、葡幹、四脯(桃、梨、果、杏)外,還要放桂圓肉、櫻桃肉、瓜條等。所制糕點,配料精準,絕不克減,具有十足的京味。

做京糕,必須是最好的紅果,有一點毛病都要拿掉,因此做出來的京糕可以長存而不壞。餡裡放的白麵必須蒸熟,然後擀碎,用篩子篩過裝入布袋以便使用。做蛋糕只選新鮮雞蛋,比例必須是糖七、蛋八、面十。

正如所謂,用料雖貴必不敢省物力。

復德和茶樓:且將老曲換新韻,卻是茶香依舊

“復德和”店鋪的老照片(區域性)

三、技藝要精湛。

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知己知彼,稍勝一籌,才能立穩腳跟。剛一開業,復德和就把當時糕點名鋪富三元視為超越的標杆。他們把富三元的幾樣當家糕點買來,細細品味,揣摩其配料與做工,反覆試驗,力爭稍勝一籌。

復德和做點心的師傅李培先、張元、趙文秀都是從歸化城復蘭齋來的,各有絕活。開業一個半月,恰逢中秋佳節,復德和的提江月餅香溢街道,等待月餅出爐的顧客排成長龍,一舉揚名於老包頭飲食行業。

復德和的茶葉,也頗為暢銷。西湖龍井、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六安瓜片,自然是各有千秋。而復德和又以善於“配茶”而聞名老包頭,依照茶性,或取二兩,或取半斤,巧妙搭配出一款“新茶”,揚其所長,避其所短,香飄繁華的前街。“配茶”看似隨意,其中的功底,非有五年,莫敢入手。復德和店內,有四位老師傅專職負責“配茶”,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的馬虎。

正如所謂,製作雖繁必不敢省人工。

復德和茶樓:且將老曲換新韻,卻是茶香依舊

“復德和”的茶葉桶

四、取利要節制。

做生意,當然圖利,但又不能唯利是圖。那個時代,能夠吃得起糕點的,不是官員就是富戶,屬於“高消費人群”。然而,張錦榮並不打算謀取高額利潤,在他心底有個如同鐵打的標準:利潤不能超過26%!

有了這個原則,每逢市場進價上漲,同行們紛紛提價,復德和卻總是慢個半拍;而當市場進價下跌,同行們尚在猶豫之中,復德和已經率先調了價格。

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牆頂裝飾著太極八卦的復德和,自然明白“舍與得”的道理,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復德和茶樓:且將老曲換新韻,卻是茶香依舊

“復德和”店鋪的老照片(八卦)

根據1939年的《包頭概況》記載,營業不到四年的“復德和”,資本總額竟已增至16000元,在其所統計的55家“京貨業公會”之中,僅次於有名的“德華興”與“大德成”。

然而,到了1948年,由於時局動盪,股東們無心堅守實業,紛紛抽資,致使復德和歇業。

1949年,張錦榮等人發起集資,入股者多為原班人員,重新掛起“復德和”的招牌。

1956年,公私合營,“復德和”的招牌又被摘掉。

復德和茶樓:且將老曲換新韻,卻是茶香依舊

“復德和”店鋪的老照片(區域性)

2017年,一位出生於包頭的青年才俊,探尋老包頭的文化與商業根脈,感慨之際,將那座氣派的曲藝茶社,以“復德和”命名。

“復德和”的招牌之下,“京式糕點”換成了“內蒙稍麥”,猶如舊曲重譜新韻,有所傳承,又有所創新。

卻是茶香依舊,牽著記憶,牽著舌尖,牽著悠長的文化根脈。

復德和茶樓:且將老曲換新韻,卻是茶香依舊

復德和茶樓:且將老曲換新韻,卻是茶香依舊

復德和曲藝茶社

參考資料:

1、《復德和的經營特點》,作者:張秀雲、張林,載《包頭工商史料》(1990年10月)

2、《包頭京式糕點名店——復德和》,作者:張貴,載於《陰山集》(2001年10月)

地址:包頭市東河區南龍王廟廣場南側(東門大街與東河西路交叉口往南200米),緊臨東河槽景觀大道西側,乘18路、35路、36路公交車"轉龍藏"下車向南即到,從龍王廟大戲樓南門進入。

電話:0472—4114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