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38年《天書奇譚》重映,國漫展現“中國學派”魅力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記者 宋說

時隔38年,動畫長片《天書奇譚4K紀念版》經過漫長的修復,於11月5日登上大銀幕重映。對於中國動畫影史來說,《天書奇譚》作為中國第三部彩色動畫長片,凝結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一眾優秀動畫老藝術家的才華與熱忱,是一部值得細品的國漫經典。

時隔38年《天書奇譚》重映,國漫展現“中國學派”魅力

經典國漫細節皆可細品

《天書奇譚》根據羅貫中的《平妖傳》部分章節改編,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3年出品,王樹忱、錢運達聯合導演。在經過創作者精心改編之後,這部魔幻題材的小說成了一部妙趣橫生的動畫故事。影片中,天書的存在像是一面照妖鏡,善惡由此兩分。三隻狐狸,偷吃仙丹變成狐妖,盜走天書,代表著邪惡勢力。蛋生和袁公,則是正義力量的化身,與妖狐鬥智鬥勇,奪回被搜刮的民脂民膏。

小時候看《天書奇譚》,圓溜溜的蛋生和胡亂跳舞的狐狸最為吸睛,經過此番4K超高畫質畫面及聲音的修復,角色袁公“既有天書理當傳授於人”的反叛精神更加煥發光彩。此次《天書奇譚4K紀念版》的修復,保留了原版劇情和人物細節的“原汁原味”,並對原版4K超高畫質畫面及聲音進行了修復,新片在色彩和畫質上都有進步,大銀幕上會看到動畫的更多細節。

時隔38年《天書奇譚》重映,國漫展現“中國學派”魅力

《天書奇譚》4K紀念版 海報

《天書奇譚》對神仙、妖怪、帝王、官役、僧侶、商人、農民等眾生相都有著生動的刻畫,人物群像“各式各樣”,六根不淨的僧侶,見風使舵的商人,作威作福的地保,貪心不足的縣令,好色無能的府尹,腐朽昏庸的皇帝等。

人物造型上,臉型有圓有方,膚色有白有黑,多數人物形象都借鑑了戲曲造型。袁公白袍紅臉,連鬢長鬚,濃眉鳳眼,額上弦月印記,酷似京劇中的關公。蛋生參照京劇中的娃娃生,三隻狐妖則用到了京劇中的花旦老旦等形象,反派角色在漫畫般的誇張中既“媚”還透著毒辣和姦詐,借鑑了京劇丑角形象賊眉鼠眼的縣令,造型源於木偶玩具、全身上下都由圓木構成的皇帝小兒……以韻味十足的幽默展現芸芸眾生相。

時隔38年《天書奇譚》重映,國漫展現“中國學派”魅力

《天書奇譚》中,主創們大量運用了國畫材料且手法盡不相同,比如影片一開始的“雲夢仙境”,就是利用傳統中國畫的水墨渲染而成,展露詩情畫意的江南風景。隨著情節的進展和場景變化,畫師轉而採用工筆細描的技法,突出街道市井、亭臺樓閣、宮殿庭院、拱橋水榭等人文景觀的細節。影片的配樂和畫面同樣具有民俗色彩,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等民俗娛樂專案悉數在電影中展現,還加入了《百鳥朝鳳》的片段。值得一提的是,此番新修復的4K紀念版《天書奇譚》,在結尾處還有多位藝術家再次回憶了38年前參與影片製作工作的經歷。

時隔38年《天書奇譚》重映,國漫展現“中國學派”魅力

“中國學派”國漫現代轉型

從最早的國漫作品《大鬧畫室》到名揚國際的《鐵扇公主》,再到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牧笛》,早期的國產動漫善於從民族文化和民俗民風中汲取養分,《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形象來源於京劇,《豬八戒吃西瓜》將皮影戲與剪紙藝術運用到動畫中,摺紙動畫片《聰明的鴨子》,透過摺紙藝術讓角色更具立體感。《驕傲的將軍》則利用京劇臉譜、服飾及道具,增加了角色造型的戲劇效果。從中國畫、水彩畫、民間剪紙、摺紙、泥塑、年畫、窗花中提取元素,從中國古典名著、神話、傳說、成語中取材,中國動畫人利用獨特的民族元素,樹立了早期國產動畫的藝術風格。

時隔38年《天書奇譚》重映,國漫展現“中國學派”魅力

近年來,國漫佳作頻出,許多“現象級”作品中都能看到“中國學派”國漫對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比如《大魚海棠》中福建土樓、寧波天一閣這些文化地標成為故事的地理背景,后土、嫘祖、祝融、赤松子、句芒、鹿神這些中國古書上的人物成了故事的主角,臺詞中也包含了二十四節氣、中國古典詩詞。

時隔38年《天書奇譚》重映,國漫展現“中國學派”魅力

這些“新”國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天書奇譚》《大鬧天宮》等早期優秀國漫作品中汲取著靈感,形成有著中國文化特色的國漫美學風格。根據諺語創作的《三個和尚》,用簡單的形象和生動活潑的畫面,揭示出“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民間哲理,2015年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孫悟空和新角色江流兒,講述了迴歸本心自我救贖的道理,《大魚海棠》嘗試觸碰“生死”“輪迴”等深奧主題,2019年的《哪吒》則用新穎的煙燻妝哪吒形象,對打破成見反抗命運發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叩問,2020年《姜子牙》則打造了一位肩負規則的平民英雄,開頭近3分鐘手繪片頭中,許多天神形象還參考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經典作品。

時隔38年《天書奇譚》重映,國漫展現“中國學派”魅力

這些“新”國漫作品在視覺和題材上對傳統文化的運用和呈現形神兼備,擺脫了國產動漫一度低幼的形象,在立意上也更有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帶來“燃”“爽”的審美快感。《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國漫電影作品是中國動漫人積極探索與實踐的結晶,番劇方面,還有國風的《大理寺日誌》《百妖譜》《風雨廊橋》《刺客伍六七》等,拓寬了國漫的題材和邊界,以水墨風和古典美學給予了國內動畫愛好者驚喜。

時隔38年《天書奇譚》重映,國漫展現“中國學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