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音譯自廣州話的外來詞

粵人的英語課本《唐字音英語詞形》中“咖啡”讀音是“其柯肥”

來華的第一個美國傳教士裨治文著的《廣東方言撮要》中的“架啡”是有“口”字旁的

第一位來華的英國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於1828年出版的《廣東省土話字彙》中“咖啡”的詞形

圖/視覺中國

都知道中國不是咖啡的原產國。那麼,這個舶來品何時傳入中國?最先在哪個地方登陸?“咖啡”最早譯自於漢語的哪個方言?

A 最早翻譯英語詞coffee是廣州人

漢語的“咖啡”來自英語coffee的音譯,最早的翻譯者是廣州人,至於是哪位廣州人,就無從考證了。這裡不得不提及第一位來華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

這位英國人1807年來華,進入中國的第一站就是廣州。他1828年出版的《廣東省土話字彙》是西方傳教士編纂的第一部漢語方言詞典。其實,這本詞典早就撰寫完稿多年,只是因為經費問題才延至1828年出版。

19世紀的中國尚未種植咖啡,直至1902年傳教士把咖啡種帶到我國的雲南和海南以後,才開始了咖啡的種植。但是,《廣東省土話字彙》就收有清代的廣州口語詞“咖啡”,其註釋順序為:英語原詞coffee、廣州話譯音詞“架啡”和廣州話讀音Ka fe等三個內容。

廣州人模擬英語的發音,把“coffee”音譯為Ka fe,對應於這兩個音節,粵人用“架啡”兩漢字表示。其中,“架”是廣州音的同音字,“啡”是表示第二個音節所造的俗字。“架啡”是“咖啡”最早的書寫形式。

由於馬禮遜對漢語聲調認識的侷限,這本詞典裡所有詞語標註的粵音,只有聲母和韻母而沒有聲調。所以,“架啡”Ka fe沒有標示聲調。但沒關係,用粵音讀“架啡”二字,就知道清代的廣州人是如何稱說此詞的。

這是“架啡”(咖啡)進入漢語的最早記錄。能被傳教士收入詞典,表明這個詞語在清代廣州方言裡還是相當活躍的,不僅口語稱說,還有書寫形式。

1830年美國傳教事務局派遣艾利亞·裨治文到廣州,這是近代來華的第一個美國傳教士。他的《廣東方言撮要》1841年出版。該書每頁分左、中、右三欄,中間是廣州話的短語或句子,左欄是英文譯句,右欄是粵語注音,同樣是沒有標聲調。

裨治文的《廣東方言撮要》也收錄了“咖啡”,但詞形不是“架啡”,給“架”字加了個“口”字旁,寫作“口架啡”。例如:口架啡炒焦致好。“炒焦”今天說“烘焙”。

今天我們寫的“咖啡”,筆者最早見於1869年即已成書的《漢英字典》。編纂者威謙·諾布沙因德,英國人,中國名羅存德,德國禮賢會教士,1848年來華。此書收錄了大量的廣州話口語詞,注粵音,用英文釋義,其實是一部廣州方言詞典。

我們注意到,“咖啡”在上面所列舉的三本詞典裡,其寫法都不相同。這是因為漢語原本並無此詞,英語詞coffee所表示的事物對漢族人來說是新鮮的,清代的廣州人把這個詞連音帶義全盤拿來,並用與coffee的讀音相近的字去代表這個詞時,寫法往往就不止一個,這就是譯音詞為什麼會有異寫的原因。其實,除了架啡、口架啡和咖啡,歷史上還曾寫架菲、加啡、迦非、喀啡、珈啡……等等。如今,這個外來詞透過粵語的渠道進入了普通話,以“咖啡”為規範詞形。

B 粵人對英語課本的“咖啡”怎樣注音?

由於英語是拼音文字,清代來粵的英美傳教士編纂的詞典,對廣州話的詞是用拼音文字來標音的。而中國人運用拼音記音是二十世紀以後的事。二十世紀以前,都是利用漢字來標寫英文詞的發音。例如,英文“one”發“溫”音;英文“two”發“拖”音;英文“three”發“夫裡”音……音近而似。這種標音法在當時相當普遍。

清代廣東香山人莫文暢(1865-1917)編寫的《唐字音英語》,是當時供粵人學習英語的課本。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是1904年的第3版,初版時間應早於此。全書用漢字標音,而漢字的發音是根據粵語標註。那麼,粵人的英語課本如何採用漢字來標讀的呢?舉兩例:例一:架啡“coffee”,讀音“其柯肥”。“其”的聲母廣州音是k-;“柯”的廣州音沒有聲母,只有韻母- 。取“其”的聲母k-和“柯”的韻母- 相拼,即k ,再和“肥”拼合就是英文“coffee”的讀音。

例二:架啡壺coffee pot,讀音“可肥、破、渴”,下有小字提示“可字讀官話”。

所謂“官話”就是今天的普通話。普通話的“可kě”,廣州人常說成“kǒ”。發coffee的第一個音節“Co-”,要像說普通話的“可”那樣讀ko。第二個音節-ffee,同廣州音“肥”。至於pot(壺),用廣州音“破”的聲母,用“渴”的韻母,兩相拼合,快速連讀即成。標讀方式與例一相似。看來莫老先生對粵人講官話的情況瞭如指掌,用來描述標讀字音準確而又形象。

這是漢英兩種不同語言接觸中一種很有趣的現象,很值得關注。

“咖啡”最早譯自清代的廣州方言是有歷史原因的。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開始,廣州是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國外商品均由此口進入中國,西方語言也在這裡登陸。

從清代起的中英貿易往來,國人接觸英語,最先開始於廣州方言。換句話說,漢語中最早接觸英語的是粵語。因此,廣州話跟英語之間比較密切的接觸過程,自然就有外來詞的產生。從廣州港口進來的舶來品“咖啡”,相隨的是舶來詞“咖啡”。這個詞從音譯到書寫形式都是清代廣州人完成的。“咖啡”再透過廣州話進入了普通話,成為被全民接受並被完全漢化了的外來詞。

C “咖啡定茶” 的由來

廣州人音譯的“咖啡”在長期的使用中,產生了不少用“咖啡”構成的口語詞。

廣州人以愛喝茶聞名,在家喝、上酒樓喝茶吃點心都叫“飲茶”。早茶、午茶、夜茶簡稱“三茶”;空閒之時,約朋集友,攜妻帶子,上茶樓飲“禮拜茶”。甚至把酒飯費也說作“飲茶錢”。可見其飲茶習慣由來已久,但是由西方吹來的喝咖啡之風,廣州人尤其是年輕人也有愛喝咖啡的。對那些愛喝咖啡並對咖啡有比較高品鑑能力的人,廣州話稱之“咖啡精”。由於食品新增劑的廣泛使用,現在這個詞主要指食品新增的咖啡香精。

粵語習稱年青女性為“妹”,如打工妹、學生妹、番鬼妹或鬼妹(洋妞兒)等。在香港,負責檢查違例停車的年青女交通輔警,因身穿咖啡色制服,市民們叫她們作“咖啡妹”。

在酒店吃飯或者坐飛機,最常被問的是“茶還是咖啡”?西餐套餐最後一道是上飲料,侍者問:喝咖啡或茶?二選一的問話,如果用廣州話來表達,就是“茶定咖啡?”或者“咖啡定茶?”定,廣州口語表示選擇。例如:真定假啊(真的還是假的)?要錢定要命(要錢還是要命)?

對事情做可否或取捨的決定時,其實也就是表示在兩者做出選擇,廣州人說“咖啡定茶?”例如:件事傾到咖啡定茶,已經將近落班嘞(這件事談到要定奪時,已快下班了)。

但是,如果被請到香港廉政公署裡問“咖啡定茶?”就遠不是二選一那麼簡單了,那裡的咖啡可不是好喝的。“飲咖啡”在香港是指到公署接受調查。香港廉署的警務人員,每逢問話前,總是先問嫌疑人:“咖啡定茶?”也就是想喝點什麼?咖啡還是茶?此情此景的“飲咖啡”就有了特殊義。傳到了廣州,人們把那些違紀黨員被隔離審查的叫作“飲咖啡”。

“咖啡”進入了普通話,同樣產生了大量的詞語。如咖啡豆、咖啡粉、咖啡杯、咖啡壺、咖啡機、咖啡伴侶、速溶咖啡、花式咖啡、咖啡館或咖啡屋等等。閒暇之時,如果願意的話,到香氣四溢的咖啡廳裡,愜意地品著香味醇厚的咖啡,你就能深切感受到,咖啡飲品調製方式的變化多樣,其稱呼也不斷翻新:濃縮咖啡、拿鐵咖啡、卡布奇諾咖啡、摩卡咖啡、泡沫咖啡、雪糕咖啡、巧克力咖啡、迷你牛奶咖啡、綠茶咖啡,看來,都市裡最流行的時尚飲品真的要數咖啡了。

“咖啡”是對譯於英語詞Coffee的兩個音節,結合的非常緊密。但是,廣州人最早把“咖啡”拆開來使用。如褐色,廣州話原說“豬肝色”,後說“咖啡色”,再後來就是“啡色”。一個“啡”字承擔了“咖啡”原來的全部意思。再如,不加糖或牛奶的咖啡,雅名“單品咖啡”,廣州人直接兩字“齋啡”;經常一起喝咖啡的朋友互稱“啡友”。

筆者注意到,普通話也開始拆分使用了,當然主要表現在年青人的口語裡,但在選擇“咖”或“啡”與廣州話不同。內地青年多用“咖”,廣州青年多選“啡”。例如:過去說的冷咖啡、熱咖啡、黑咖啡等詞,現在是說冷咖、熱咖、黑咖;但廣州小青年則說凍啡、熱啡,“黑咖啡”廣州話說黑啡或齋啡。

撰文/供圖 黃小婭

(黃小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