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的徒弟 窺基?

窺基(632年-682年),京兆雍州長安人(今陝西西安),唐代著名高僧,唯識宗創始人。俗姓尉遲,字洪道,又稱靈基、乘基、大乘基、基師,或單稱基,法名“窺基”,被尊稱為“慈恩法師”。貌魁偉,稟性聰慧。十七歲出家,奉敕為玄奘弟子,入弘福寺,後移住大慈恩寺,從玄奘習梵文及佛教經論。或謂窺基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斷世欲,行駕三車相隨,前車載經論,中車自乘,後車載家妓、女僕、食饌,遂有“三車法師”之稱。

窺基與師玄奘參與譯經,玄奘譯唯識論時,與神昉、嘉尚、普光三人共同檢文、纂義,以議不合,玄奘乃遣出三人而獨留窺基,遂參糅十大論師之釋論而成一本,即成唯識論。後遊太行、五臺山,宣講大法,及返慈恩寺傳授玄奘之正義,著述甚多,時稱百本疏主,或百本論師;而以唯識論為宗,故又稱唯識法師。窺基的著作有《法苑義林章》、《瑜伽論略纂》、《百法明門解》、《因明入正理論疏》、《攝大乘論鈔》、《勝宗十句義章》等。

窺基是北魏名臣平東將軍尉遲說的後代,高祖尉遲本真,北魏中郎將、冠軍將軍、漁陽郡開國公,贈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曾祖尉遲孟都,齊左兵郎中、金紫光祿大夫、賙濟州刺史;祖父尉遲伽,隋代州西鎮將,皇朝贈汾州刺史、幽州都督、幽、檀、媯、易、平、燕等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常寧安公;伯父尉遲恭,唐涇州道行軍總管,右武侯大將軍,鄂國公;父親尉遲宗,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封江油縣開國公。窺基於唐朝貞觀六年(632年)出生,出身將門,少習儒經,善於屬文。

唐三藏的徒弟 窺基?

慈恩大師

母親裴氏夫人因夢見掌中有月輪吞下而懷孕。據說窺基呱呱墜地時,紅光滿室,全家人都很驚喜,唯有他父親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將來會面臨怎樣的人生道路。窺基九歲喪母,平時常感孤單,漸疏浮俗,早有出家志向。

二十五歲參與譯經,顯慶四年(659),玄奘譯唯識論時,窺基與神昉、嘉尚、普光三師共同檢文、纂義,以議不合,玄奘乃遣出三人而獨留窺基,遂參糅十大論師之釋論而成一本,即成唯識論。玄奘又為窺基闡說陳那之因明正理門論及瑜伽師地論等,故窺基通達因明之學與五性之宗法。龍朔元年(661),玄奘主譯辯中邊論、辯中邊論頌、二十唯識論、異部宗輪論、阿毗達磨界身足論,皆由窺基筆受,除阿毗達磨界身足論外,皆作述記。後遊太行、五臺山,宣講大法,及返慈恩寺傳授玄奘之正義,著述甚多,時稱百本疏主,或百本論師;而以唯識論為宗,故又稱唯識法師。永淳元年窺基寂於慈恩寺翻經院,世壽五十一,葬於樊川北原之玄奘塔側。

窺基之著作另有法苑義林章、瑜伽論略纂、百法明門解、因明入正理論疏、攝大乘論鈔、對法論鈔、勝宗十句義章,及法華經玄贊、阿彌陀經通贊疏、觀彌勒上生經疏、金剛般若經玄記、說無垢稱經贊等。

寧向西天一步死,不願東土一步生。

玄奘法師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公元六○一年)。河南陳留人,俗姓陳氏,幼年即有過人的智慧,七歲開始讀五經,在十三歲那年,隨其二兄長捷法師到洛陽淨土寺出家,誦習經典。隋朝制度,凡是出家修道之人,必須經過考試合格,頒發證書(度牒),才有資格作為沙彌。此時,正逢洛陽度僧,玄奘法師年幼,不能參加考試。他在考場門前徘徊,望之興嘆!而被主考官鄭善果發現,認為是佛教龍象,破例特取度之。

玄奘法師在二十歲,受具足戒之後,到處參訪善知識,發現眾師所說,與經典頗有歧異,令人無所適從。尤其《十七地論》,見解不同。乃發願到天竺(即今日印度)研究,以解其惑。

由於赴天竺路途,要經過崇山峻嶺、崎嶇不平的山道。所以玄奘法師在未啟程之前,先練習爬山越嶺的技術,先用桌子、凳子之類物品,堆成假山。從這邊爬到那邊,再從那邊爬到這邊。一天練習多次,後來自己感覺爬山的技術不錯,又到山上去實地練習,約有一年經驗,技術方臻熟練。於是上表,申請到天竺取經。當時(唐朝)的法令,禁止人民出境,所以未獲唐太宗(李世民)批准。惟玄奘法師拿定主意,無論批准與否,決定赴天竺一行。所以最後不得不私自出境。

從長安出發,隻身向西行,經過一山洞,見洞口有蝙蝠糞,當時玄奘法師在想:“這洞中一定無人住,否則不會有這麼樣多的蝙蝠糞。”好奇的心理向洞中走去,在不遠的地方,他發現一個怪物,頭髮都結在一起,小鳥在上面做窩,這怪物臉上的塵土很厚,好像石頭人一般。玄奘法師走近仔細一看,原來是位老修行,已經入定。玄奘法師用引磬給他開靜,令他出定,一會兒,這位老修行開始動彈。

唐三藏的徒弟 窺基?

窺基坐像

玄奘法師便問他:“老同參!你坐在這裡做什麼啊?”老修行的嘴巴動了幾次,才發出聲音來:“我等紅陽佛(釋迦牟尼佛)出世,我好幫他弘揚佛法。”玄奘法師說:“老同參!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涅盤了。”老修行一聽,很驚訝地問:“釋迦牟尼佛在什麼時候出世?”玄奘法師說:“在一千多年前,出現於世。佛滅度已經很久啦!”

老修行又說:“釋迦牟尼佛入涅盤,那麼,我還是入定,等白陽佛(彌勒佛)出世,我再幫他弘揚佛法吧!”玄奘大師說:“老同參!你不要再入定了,等彌勒佛出世時,你又要錯過機會,不如現在跟我到震旦,將來我取經回來,你好幫我弘揚佛法。”

老修行一想,言之有理,於是答應大師的要求。玄奘法師對他說:“你的身體太舊了,所以你要換一個新的房子。你到長安去,看到黃色琉璃瓦的屋子,你就到那裡去投胎,等我從天竺(印度)取經回來,我再來找你。”老修行辭別玄奘法師,二人分手,一向東走,一向西行,各奔前程。

玄奘法師經過跋山涉水,迭遭災難而不灰心。曾經誓言:“寧向西天一步死,不願東土一步生。”這種為法忘軀的精神,實在偉大!所以完成他偉大的事業,對中國佛教有所貢獻,創立“唯識宗”。所謂“見賢思齊”,我們希望成就道業,應以玄奘法師為寶鑑,作為模範,向他看齊,把本有的智慧現出來,為佛教貢獻一份力量。

一日復一日,玄奘法師風餐露宿,披星戴月,向西進行。抱著堅韌不拔的意志,不到目的地(天竺),決不休息。所謂“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千辛萬苦,在路上行走三年,終於到達天竺的佛教大學(那爛陀寺),拜戒賢論師為師(當時天竺唯識學權威),專學《十七地論》及《瑜珈論》等經典。

學成歸國,路經曲女城,為戒日王所請,在該城成立辯論大會,參加的有十八國的國王,以及大乘和小乘、婆羅門和外道等,約有六千人,盛況空前。大師為論主,稱揚大乘,序作論義,寫懸於會場門外,並言:“如改一字,願拜他為師。”經過十八天,無人能改,最後勝利,名揚五天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位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師。

於貞觀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正月二十四日,回到長安,當時僧俗出迎有數十萬人。唐太宗派相國樑國公房玄齡等為代表,歡迎玄奘法師於弘福寺,從事翻譯經典工作。

玄奘法師,在天竺留學十二年(在路上往返耽誤五年),成為中國留學生的祖師。取回的經典有五百二十篋,計有六百多部。將全部經典貢獻於國家,特蒙皇帝召見,嘉獎一番。玄奘法師便向唐太宗賀喜:“恭喜陛下。”唐太宗覺得莫名其妙,就問:“喜從何來?”玄奘法師說:“陛下得一位太子。”唐太宗有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感覺,說:“沒有啊!”

玄奘法師心想:“明明指示老修行來投胎,怎會沒有呢?”於是在定中觀察。哎呀!老修行搞不清楚,投錯胎了,跑到尉遲恭家裡去。玄奘法師將這段因緣,向唐太宗報告。唐太宗說:“原來如此,你就去度他吧!”玄奘法師去找尉遲恭,說明來意。玄奘法師一見尉遲恭的侄子,心生歡喜。因為窺基的身體,非常魁偉,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是載法之器。所以開門見山地說:“你跟我出家吧!”窺基一聽,莫名其妙,不悅地說:“你說什麼?叫我出家,豈有此理!”轉身就走了。

玄奘法師只好與唐太宗商量,成就這段因緣。於是乎皇帝下旨,要尉遲恭的侄子出家,尉遲恭一接到聖旨,便叫侄子出家。窺基嚴辭拒絕地說:“豈有此理!皇帝怎麼可以叫我出家?我還沒玩夠哪!我要去和皇帝講道理。”第二天尉遲恭帶著侄子來見皇帝。

唐三藏的徒弟 窺基?

窺基一來便說:“陛下要我出家,可以!可是我有三個條件。”唐太宗一聽就說:“你要多少個條件都可以。”窺基就說了:“我最歡喜喝酒,我不能沒有酒,無論我到什麼地方,都有一車的酒跟著。”唐太宗心想:“出家人是戒酒,可是玄奘法師告訴我,不管什麼條件都答應。”於是就說了:“好!我答應你。第二個條件呢?”窺基說:“我知道出家人不可以吃肉,可是我歡喜吃肉,無論我到什麼地方,後面都有一車新鮮的肉跟著。”唐太宗說:“我答應你。第三個條件呢?”

窺基沒想到皇帝會答應他的條件,所以就說:“出家人不可以有太太,可是我離不開女人,無論我到什麼地方,必須有一車的女人跟著。”他心想:“這個條件,皇帝無論如何一定不會答應的。”唐太宗心想:“哎呀!這怎麼能答應呢?可是玄奘法師已經囑咐我,不管什麼條件一定都要答應。”所以就說了:“好!我完全答應你,你現在可以出家了吧!”

窺基沒辦法,就很勉強出家了。所以在出家那天,後面有一車的酒、一車新鮮的肉、一車美女,陪著他一起到大興善寺出家(編按:大興善寺是玄奘法師的譯經場),廟裡知道窺基要來出家,所以敲鐘擊鼓來迎接他,窺基一聽到鐘鼓的聲音,豁然大悟:“啊!原來我就是那個老修行,來幫助玄奘法師弘揚佛法,”於是乎把後面的三車遣回去,什麼都不要了。所以後人,稱窺基為三車祖師。

玄奘法師取回的《唯識三十頌論》有十家,玄奘法師皆譯為華文,按照論中的意思,一字不減,一字不添,照原意譯出。此時窺基擔任整理論文,玄奘法師將十家之論譯完之後,窺基要求玄奘法師:“這十家的論,各有其長,各有其異,若不統一,令今後學者,有歧路亡羊之苦惱,不如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合成一本,令今後研究唯識的人,獲得統一的結論。不用浪費時間,而得到法要。”玄奘法師同意他的見解是正確的,所以產生一本唯識論,即是現在《三十頌唯識論》。後來玄奘法師又傳授他“因明學”,成為唯識專家,宣揚唯識思想為宗旨,成為當代大德,為“唯識宗”第二祖。

唐貞觀十九年(645),玄奘遊印歸來,回到長安,從事於傳譯事業,並很注意物

唐三藏的徒弟 窺基?

色、培養傳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窺基,見其眉目秀朗,舉止大方,便有意度他為弟子,親自去和他的父親商量,得其允許。但因為窺基出身貴族,出家須經手續,直到貞觀二十二年(648)十七歲時,才正式舍家受度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隨玄奘遷入 大慈恩寺 。高宗永徽五年(654),復有朝命度窺基為大僧,並應選學習五印語文,這時他年二十三歲。二年以後,即應詔參預譯經。從此,他一直跟著玄奘參加慈恩、西明、玉華等的譯場,隨從受業。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華宮譯場逝世,譯經事業中止。窺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專事撰述。以後曾有一段時間,在他的祖籍附近遊歷,沿途仍講經造疏,從事弘化。他還曾在五臺山造玉石文殊像,寫金字《般若經》。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窺基在慈恩寺翻經院圓寂,年五十一歲。十二月四日葬於樊村北渠,靠近玄奘塋隴。後於文宗太和三年(829)七月啟塔荼毗,遷入平原新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