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的邏輯」人類的天性是什麼?

人類的天性是什麼?

毫無疑問,人類的天性(人性)本質上是來源於人類從遠古人類部落與自然和生存環境的漫長鬥爭過程中的獸性社會化,亦即人之初的獸性經過人類群居形成的社會化——人類動物本性的根本性轉變,即獸性社會化為人性,是人之所以為人而動物之所以仍為動物的本質區別。

那麼問題是:人類的動物本性即獸性是如果社會化而發生本質轉變?

我們可以合理推斷:在漫長的殘酷的你死我活地與天鬥、與動物鬥、與“人(其他人類族群或族群內的其他人)”的過程中,早期人類群體的成員間形成了相互協作、不同分工達成共同目標的群體文化,並使得這種群體文化不斷提升與完善,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類之初的一些不利於群體完成共同目標的那些獸性。也就是說,經過漫長的人類發展,一定群體內形成了該群體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則,成文不成文地約束了群體內各個個體來自於人之初的本性即獸性:“什麼可以做”和“什麼不可以做”!

那麼人類的天性是什麼?

人性從狹義上是指人的本質心理屬性,也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一部分屬性,即被社會化後的獸性,是人與其它動物相區別的屬性;從廣義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屬性,其中包括人與其它動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屬性。自古至今,就人性的爭論很多,中國古代就有性善論、性惡論、無惡無善論、有善有惡論等。西方有諺語說:正因人性本惡,民主是必須的;正因人性向善,民主是可能的。

無論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無非是論述人性是先天的還是

後天的屬性。先天的屬性就是屬於條件反射型的,潛藏在人類心靈深處,在一些外部因素的激發之下就會體現出來。後天的屬性屬於教化型的,在人類的行為中有意識地體現出來。後天的屬性因受到所處的外部環境如家庭結構、社會文化、宗教信仰、組織制度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對其最終的行為產生影響。到底人類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其實無非是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沒有絕對的對或錯。應該說都從各自的角度闡述了人性的一部分屬性。

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即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對人性影響的角度看,我認為人類的本性最為基礎的應該是以下四個方面,把它們稱之為與生俱來的天性,這些天性是互相關聯的。

1。

自由的天性——動物性基因:動物在原野上奔跑,在水塘裡遊戈……飛鳥在天空中翱翔,在草地上盤旋……人類在地上看著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人們盼望著自己能夠像小鳥一樣飛翔,像魚兒那樣遨遊,從此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隨心所欲……其實,人類因為自己就是從動物進化而來,從數百萬年前的黑猩猩進化而來,在人類的基因裡就有動物的本性:自由自在。

2。

自私的天性——生存與延續:比爾·漢密爾頓認為“基因並不像人類想象的那樣,僅為了機體的‘生存和生育’而存在。它們像公司裡派系鬥爭那樣,拉幫結派爭權奪利”。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表示“人只是延續生命的機器,就像由計算機程式盲目控制的機器人載體,只為永久儲存基因這種秉性自私的分子”[1]。

作為

地球上最高級別的物種,從基因遺傳的角度看,物種的延續才能使得自私的基因得以延續。因此,人類自私的本性來自於基因的自私。基因之所以自私,因為只有自私才能使得自己壯大,是適合叢林規則的,適者生存的前提是自私。只有生存了,才有可能延續。

因為自私,所有自利。自私自利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一直存在而且沒有本質的變化。動物的社會雖然也有等級區別,但跟人類社會的複雜性差了何止N個級別,可以說是本質的區別。從人類數百萬年的進化看,儘管人類利用自己的智力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科學文化和藝術,但人性自私自利的本質並沒有什麼質的變化。如果說有什麼質的變化,那就是在資本逐利的引導下,人性在某些階段利用自己創造出來的先進科技殘殺了無數的同類!

3。協作的天性——戰勝困難,戰勝敵人:個體的力量是有限的,即使如“力拔山河氣蓋世”項羽,最終也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而自刎於烏江了。俗話所說,團結就是力量。人類深知,單憑個人的力量不足以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只有透過一定的利益連線,透過協作發揮團體的力量,才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中戰勝自然和戰勝敵人,從而實現群體和個體的生存與延續。所以,人類的本性中的協作本性是天生的,是為了應對外部環境而存在的。

4。惡勞的天性——勞動和學習會帶來大腦的思考,思考會帶來大腦皮層的運動,會帶來辛苦的感覺,會帶來不舒適;苦痛天生就讓人恐懼與躲避,所以惡勞是人類的四大本性之一。與惡勞相提並論是好逸,也就是說人喜歡安逸,喜歡翹腳等飯吃……有一句“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就是說給好逸惡勞的人聽的。讀書是眼前的苦,但未來的人生將會因今天的苦而得到甜。不讀書是眼前的舒適和安逸,但未來的人生將是苦的累的。

[1] 《自私的基因》,[英]理查德·道金斯 著,盧允中 等譯,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