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以下犯上?”

看到一些關於父母把家裡老大告上法庭的訊息,原因是老大拒絕撫養爸媽高齡生下的幼小的弟弟妹妹。這些事是否會引發你對家庭,自己的本分和責任的思考呢?

孔子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以及我們熟悉的成語“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看出場順序,都是君在前,臣在後,父在前,子在後,前者沒有滋養,後者便是貧乏的。只有前人栽了樹,後人才可以乘涼,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出自於《格言聯璧·齊家類》,是清朝一位學者編輯的,這樣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並不同行的。這是後人借了孔子思想的帽子,並不是孔子的思想。或者說是因為孔子的影響深遠,一句“古人說”大家也就自然而然的把這思想源頭安在孔子身上。

下面這一則是孔子弟子有若說的:

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名若,《史記》記載小孔子13歲,“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之時也”什麼意思呢,就是孔子死了之後,大家都很想念他,有子跟孔子相像,大家都把他當老師一樣。另外《禮記·檀弓上》載有子游對有子的肯定:“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可見,大家對有若是很尊敬的。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程子講“孝弟,順德也。”有人就覺得,你看,別人都說是順德了,孝順也就是這樣來的,那麼孝順是不是就是絕對的服從,沒有違背呢?

《孟子·梁惠王下》有記載: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還有《論語》中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朱熹註解說“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好犯上者,也就是動不動就犯上,這樣當然不值得推崇了。可見,孔子並不是說不可犯,是有條件的,是有分寸的,有限度的。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作亂”,“作”《說文解字》解釋為起也,你也可以理解為開始的意思,作亂,就是讓事情到了治不了的狀態,參與者不止一人,犯上,大不了就是引起一個人的憤怒,而作亂則是引起大家的憤怒。

一個人心中有限度,不會動不動就冒犯,犯顏上級的人。就更加不會動不動就去觸怒眾人。很肯定,沒有這樣的人。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務”趣也,疾走。走在古文中表示跑,一個人跑的很急,表示這件事很重要,也就可以引申為致力於。務本,堅實根本。根本,就是一個人的支撐點。道生,生道。本立而道生,就如同樹根扎穩了,枝葉就繁茂了,人的根本修好了,道也就生好了。

為何說孝弟是人的根本?

孝弟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上面講了,孝弟並不是一味的服從,也不是教條。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養大我們,年紀大了,我們反過來照顧他們,也便是孝,父母在我們身上投入了情,我們反哺的時候也是要投入情的,子游問孝時,孔子的回答是:“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如果我們對父母的孝,沒有感情支撐,和動物沒有區別。

什麼?“以下犯上?”

(圖片來自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