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心學,簡論善惡的是非觀

學心學,簡論善惡的是非觀

完美,是我們內心所期待的美好感覺。

人性本善。常態生活中,我們會否定掉惡而保留善。

“知善知惡是良知”,是王陽明心學四句教的第三句。它告訴我們悟道要明辨善惡的是非觀,才能知天理,知行合一。

中華文化可概述為十六個字,既: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中庸中和,修身養性。

《易經》是中國群經之首,是中國的哲學之大成。在易經的太極圖中,黑白陰陽合為一體,相互輪轉,相生相剋。同理,

善惡本一體,會受外在環境影響而發生變化,即善變化為惡或惡轉化為善。

學心學,簡論善惡的是非觀

那麼我們如何判斷事物的善惡呢?這就要看發心是善還是惡了。

在此以陽明先生的學生薛侃除草一事的進行論述。

一天,薛侃根除田地間的惡草時,感慨心中的惡念如田地間的雜草般難以根除。先生正好在旁,就和薛侃聊起來,先生說雜草在莊稼地裡確實是惡的,但雜草在植物園裡卻是善的,可以增強綠色生機。好比糞便在路上為惡臭,而在田地間卻是肥料。這就是善惡是非的轉化關係。

又比如說到殺生。條件反射告訴我們殺生一定是惡的。但如果遇到一條狂犬病發作,滿大街咬人的狗,那就要及時滅掉,否則就會危害生命安全。

此時滅瘋狗的行為就是善的。

學心學,簡論善惡的是非觀

心即理,知行合一。

很多人都批評陽明先生對殺生的態度。研習心學之後我們說這是認識的層次不夠,沒有結合大局觀來判斷善惡。

陽明先生數次剿匪是為了百姓安居樂業。然而

先生的本心並不願直面殺生的這件事,但除“惡”的天理如此,先生也繞不過去。

每次平叛結束之後,先生的心裡都是很難受的。他一定會在平定叛亂後,花費很多精力,把引發叛亂的問題都一一妥善的解決好。

先生立功的功績也因此受到老百姓的敬仰,留下百世英名。

學心學,簡論善惡的是非觀

清末孫中山先生受心學影響,組建同盟會推翻了清政府。

回望五百年以前的明朝,當時的皇帝昏庸,社會不公的現象比比皆是,陽明先生具備推翻腐敗朝代的能力,讓百姓幸福生活,讓心學暢通天下。但這會涉及到無數蒼生的生命代價,於先生的仁愛之心無法為之。

陽明先生後半生都極力推廣心學。他將心學進行廣為傳播的目的,就是期待喚醒更多官員的良知。這也是基於當時環境明辨善惡的結果。

學心學,簡論善惡的是非觀

知善知惡是良知。

所以,善辨別善惡是非是我們對自然,對生命認知的基礎,更是我們悟道致良知前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