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無為思想為何會成為漢初的治國方針?擇養精蓄銳,穩社稷根基

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既是經濟大發展的時期,也是政治大變革的時期,更是思想大繁榮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思想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老子作為讀書人也對這個時代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老子認為這個時代之所以動盪不堪,是由於人們的慾望太多。剋制了人的慾望,尊順了自然,這個社會就會回到以前的安定祥和。

因此他主張道法自然,告誡統治者要無為而治。

道家無為思想為何會成為漢初的治國方針?擇養精蓄銳,穩社稷根基

老子的思想在當時並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非常符合漢代初年的社會環境,因此在漢初的時候被確立為指導思想,並且引起了漢代很多學者對於道法自然的研究。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道,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尊重自然,這些思想在春秋戰國並未被採納,但為漢代思想發展提供了源泉

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大動盪大變革時期。隨著鐵器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有了飛速的發展,原來的井田制和分封制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

於是分封制出現裂痕,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周平王東遷以後擁有的勢力範圍更小,他的實力僅僅相當於一個小的諸侯。而各諸侯國為了奪得霸主地位,紛紛改變了自己的治國思想,開始招納賢才,希望這些賢才能夠為國家的強大建言獻策。

在這樣大的時代環境下,每一個人都對時代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老子也毫不例外,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

道家無為思想為何會成為漢初的治國方針?擇養精蓄銳,穩社稷根基

老子認為現在的動盪就是由於人們的慾望太強了。如果自己的慾望能夠控制在有限範圍內,那麼就不會出現彼此爭鬥彼此掠奪的情況。人們之所以要爭霸,不外乎就是想獲得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人口。

因此老子提出了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沒有道就沒有現在的萬事萬物,道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最根本原則。

那麼什麼是道?道就是萬事萬物執行的規則,比如石頭有石頭存在的道理,人有人存在的道理。

《老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這一思想轉變為統治者提供的指導思想就是無為,告訴統治者要剋制自己的慾望,不要隨心所欲,要多多考慮百姓。老子認為“無為”的國君才是最好的國君,如果百姓不知道國君的存在,那麼國君統治是最好的統治。因為國君不會採取任何措施來折騰百姓,這樣百姓就可以安居樂業。

老子的道家思想也主張不要強調自己是賢者,我們要打掉世俗生活中存在的賢者。

因為如果你不是賢能的人,你自然而然就會把你的思想強加給其他人,這對其他人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除此之外,他還特別反對國君認為自己是天下最聰明的人,因為這樣國君就會認為自己的百姓是傻子,處處指使百姓。讓百姓從事很多大型的勞動,從而誤了農時,整個國家也會面臨危險。

因此一個時代沒有賢者也沒有智者才是最好的時代。

道家無為思想為何會成為漢初的治國方針?擇養精蓄銳,穩社稷根基

老子所認為的自然就是弱者,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弱者存活得下來。

比如他給他的弟子講了一個很通透的道理,舌頭和牙齒相比毫無意外是牙齒硬,但是等人年老的時候舌頭依然存在,而牙齒早已掉光。這一個簡單的事例告訴我們要守靜,我們要守弱者。對於統治者而言,也要愛惜他的百姓。

但是,老子的思想並不適合那個動亂的春秋時代,因此並沒有被很多家選為指導思想。但是它適應了漢初的政治形勢,因此在漢代的時候又發揚了它的作用。

西漢初年,百廢待興,經濟上的凋敝,使得政治上實行黃老之術,道家思想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統治思想的轉變成為漢代學者研究道家思想的現實原因

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動盪的時期,各個國家處在你爭我奪的情況下,今天還是人人稱讚的國君,明天就可能變成萬人唾棄的俘虜。

因此在這樣一個時期,如果選擇老子的思想作為皇帝的治國思想,那麼皇帝很有可能還沒有任何作為的時候,就被其他國家滅掉了,因此老子的思想在這個時代並不受用。

但是到了漢代國家環境的轉變,老子思想被選為指導思想,那麼是什麼樣的環境適應了老子思想呢?

秦始皇滅了東方六國以後,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但是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秦始皇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新修了大量的公共工程。

比如說長城、秦始皇陵等,這些修築工程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老百姓受不了他強有力的掠奪於是決定起義反抗,劉邦便在一系列農民起義中脫穎而出。

道家無為思想為何會成為漢初的治國方針?擇養精蓄銳,穩社稷根基

漢王朝剛剛建立之初, 國力非常的衰落,經濟也非常的凋敝。據說皇帝出行連四匹顏色相同的馬都找不到,臣子出行就只能騎牛了。

《史記》中記載

"自天子不能具醇駟, 而將相或乘牛車。"

在這樣一個非常弱的國家,如果統治者採取一系列有為的措施,哪怕就是發動一場戰爭,都會對百姓造成深深的災難。只有這個時期統治者“無為”,讓百姓安居樂業,不耽誤百姓的農時,這樣國家才會緩慢的發展起來。

因此漢初的統治者採取了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而這些思想也激起了漢代學者對於道法自然的研究,

道家思想貫穿漢代始終,不僅體現在治理百姓上面,也體現在治理國家上面,之後道教和佛教儒教相結合形成了魏晉玄學,是一個創新的產物

統治者推行道家思想,漢代學者對道家思想的研究也越來越透徹,他們的學說影響到了自身,也影響到了尋常百姓。

道家無為思想為何會成為漢初的治國方針?擇養精蓄銳,穩社稷根基

儒家思想提倡我們要積極的入世,我們要追求做聖人。老子提倡我們要去賢去聖。但是經過莊子等人的發展,看待的道家思想也要求人們去做完美的人,這種完美主要體現在能夠尊順自然,能夠積極的有為。

積極的有為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判斷的標準就是是否符合道。

道家思想對人的要求是,在修身養性的過程中,要時刻踐行守靜,不要胡作非為,不要瞎折騰。如果你一味的去追求好的強的,那麼必將會受到其害。反而你去追求弱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轉化為剛強。

以柔克剛就形象生動地概括了道家的修身養性原則。

而在治理國家方面則強調無為,告誡統治者要尊重客觀規律,要愛戴自己的百姓。不能因為自己一時的興趣或衝動,就大量的新修土木工程,甚至發動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

總之統治者少作為,百姓反而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去進行農業生產。

這樣國家的強盛就在無形之中達到了。

漢初的統治者從思想上認定了老子的思想,在行動上也踐行著老子提出的無為而治。比如在軍事上,由於建國之初,官兵眾多,為了恢復農業,於是劉邦罷免了這些人的軍銜,讓他們平平安安的做一個農民。

道家無為思想為何會成為漢初的治國方針?擇養精蓄銳,穩社稷根基

為了讓更多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充分調動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漢初實行了減免稅收的方式,百姓在秋天的時候只需要交給國家1/30的糧食就可以,這個是整個封建時期稅收最低的時候。為了體現自己的無為,漢初的統治者對監獄裡的人實行寬大處理,除了那些發動叛亂的人,全部免除罪行。

透過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進行休養生息政策,使得漢初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據統計當時穿五銖錢的線都斷了,可見當時的國庫是非常豐富的。

漢初的皇帝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但是無為也產生了一系列弊端,皇帝的權力受到了地方諸侯的重重限制,地方經常發生反抗中央的叛亂,這些也有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漢書· 食貨志》中記載:

"京師之錢累百鉅萬, 貫朽而不可校。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 腐敗不可食。"

小結

道家無為思想為何會成為漢初的治國方針?擇養精蓄銳,穩社稷根基

綜上所述,老子的道家思想,由於不突出爭和搶,所以治理的效果也很難快速達到。因此在你爭我奪的春秋戰國時期並不適用,但是老子關於道的說法,以及提倡的無為而治,對後世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剛剛建立國家,整個國家經濟特別凋敝,國家的一切事務及需要恢復。這種獨特的時代背景和老子所提倡的思想正好相一致,因此老子的思想在西漢初年被確立為統治思想。

統治思想的指引,使得漢代學者對道法自然觀念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並且在修身養性和治理國家等方面進行了繼承與發展,道家思想融入到儒家思想中,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

參考文獻:

《中國思想通史》

《漢代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