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隆德“國家級”社火絕技!一般人還真玩不轉…

“嚨咚嗆,嚨咚嗆,嚨……”2月18日,伴隨著鏗鏘鑼鼓聲,一年一度元宵佳節踏春而至,人們翹首以盼的鬧元宵重頭戲——社火表演大賽相繼排上日程,各地挑兵點將、精心裝扮,高臺、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精彩場景不斷呈現。

社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國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起源於上古祭祀活動。隨著社會發展進步,時代演變,社火形式、內容發生了質的變化。

新時代賦予社火新的內容,老百姓愛裝社火,更愛耍社火,鑼鼓、舞龍、舞獅、高蹺、跑旱船、秧歌等專案,全村老少齊上陣,使社火這一流傳千秋萬代的慶典活動,演變成了一種內容健康、形式活潑、名目繁多、生動有趣的群眾文化娛樂活動。

揭秘隆德“國家級”社火絕技!一般人還真玩不轉…

高蹺社火表演

隆德“國字頭”社火別樣多

“看社火就得去隆德。”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每逢元宵佳節,隆德縣城數萬人齊聚街頭,觀看社火表演大賽。

“隆德的社火名目繁多、形式多樣,可追溯到元明時期。其中,高臺馬社火是馬社火和高臺社火的綜合藝術,源於古俗祭祀和節慶活動。”固原研究民俗作家火仲舫介紹,高臺馬社火自清光緒時期,就成為以隆德當地家族為主的民間劇團,集秦腔、皮影、高臺馬社火、民間曲藝為一體,遊走他鄉演出。

最早的高臺社火和馬社火是分開的,馬社火興起於秦腔戲劇,多以秦腔戲曲情節為主題,社火表演、人物化妝、社火臉譜,穿戴秦腔戲劇服裝,扮成各種戲劇人物,每人騎一馬,手持兵器或其他道具,擺出一種固定的姿勢列隊表演。“高臺社火是對馬社火的發展創新,人物裝扮和情景造型呈現多樣化,表現主題從秦腔戲曲情節拓展到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火仲舫說。

馬社火表演

原始社會中,人類為戰勝野獸而生存,常在獵獸之後慶賀,或聚會扮獸慶賀,教育後代,樹立智、勇、謀各方本領。這是最早的扮獸戲和“村儺”活動。農家以戶族設“堂”,以村、堡設“社”。於是,村堡裡生產生活均與“社”字息息相關,從衍生出“社火”。

隆德民俗文化底蘊深厚,社火結合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每次社火表演都需數百人參與,隊伍浩浩蕩蕩,極為壯觀。表演時,除了高蹺、跑旱船、秧歌、亭子、舞獅、舞龍、鑼鼓、武術、廣場舞等傳統專案外,高臺社火、馬社火、高蹺社火、抗社火等“國字頭”社火更是一絕,成為每年一度元宵節重頭戲。

馬社火表演裡的姊妹花

馬社火造型美觀、形式別緻,獨具魅力,是社火表演中最精彩,極具觀賞性。

在隆德縣陳靳鄉新和村,大紅燈籠高高掛,喜祥對聯貼門上,人們穿著新衣走親訪友,談笑風生。新和村是馬社火傳承基地,每次社火巡演,人們只看到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的裝扮,膘肥體壯的駿馬,以及馬背上英姿颯爽的表演者,但馬社火背後的故事卻顯得有些神秘。

“為了傳承馬社火,從內蒙古、甘肅購買30匹馬。”新和村村支書趙小龍說,馬社火基礎是馬匹,為了養馬,他一年用於購買飼料、藥品,總計成本8萬。至今年,趙小龍已連續飼養馬匹5年,累計支出40多萬。

新和村的馬社火在全區出了名,每次表演全村“總動員”,無論留守在家的老人,還是從外地回家團聚的青壯年,以及放寒假的學生都要參加,扛旗、牽馬,無一人落下。“裝扮一次,最少需要6000多元。”趙小龍說,馬社火行頭準備了十多部,根據戲曲角色數量,裝扮費用也不盡相同。

裝扮馬社火不簡單,表演者需要凌晨2時起床,早早在村委會集合,有專人畫臉、穿衣。”數百人裝扮完畢需要5個多小時,表演者騎上馬直至表演完畢,全程數個小時不能吃喝。”趙小龍說。

揭秘隆德“國家級”社火絕技!一般人還真玩不轉…

馬社火表演者中的學生

今年,新和村馬社火表演《趙爺搬三霄》古戲,在銀川上高三的妹妹柳保鈺和上大一的姐姐柳保瑩,分別扮演雲霄、瓊霄。對於馬社火角色扮演,柳保瑩和柳保鈺姐妹倆駕輕就熟,她們已經連續參演兩年了。當這姐妹二人騎上馬,在社火隊伍中行進,形象氣質立馬不一樣,沿途駿馬嘶鳴,數百名“精兵”搖旗吶喊,三霄娘娘戴鳳冠,穿鱗甲,披戰袍,輕盈好似風中柳,嫋娜渾如雪裡花。

參加馬社火表演,騎馬是基本功。“剛開始學騎馬,特別害怕,腳踩上馬鐙那一刻,腿肚子打顫,騎上雙手抓著馬鞍不敢鬆開,害怕馬驚嚇亂跑摔下來。”柳保瑩回憶說。為了確保社火表演,柳保瑩放學回家,一有空就練習,直至熟練掌握馬背上平衡技巧。

“上坡時重心向前,下坡時重心向後,人在馬背上和馬行走時保持相同節奏,這樣人不困、馬不乏。”柳保鈺接著姐姐的話說,尤其騎上馬被人圍觀時,心裡特別高興,“覺得自己也是一名傳統文化繼承人,騎馬時的恐懼也消失了。”

柳保鈺和柳保瑩的父親是馬社火傳承人,姐妹倆從小受父親影響,喜歡看社火表演者畫臉、裝扮,總覺得有一種神秘感。長大後,在沒有馬匹期間,年年參加村裡地攤社火。“社火雖然不是物質的,卻是一種精神傳承。”柳保瑩說,她們每次裝扮好,將照片發到同學圈,同學們看到後非常羨慕,大家都說:“傳統文化不能忘,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紛紛表示來隆德親身體驗。

高蹺社火有雜耍

六盤山地區社火造型生動逼真、說唱高亢激昂、臉譜誇張傳神,是一枝盛開在民間的瑰麗奇葩。“臺上一分鐘,臺下10年功。”說的就是高蹺社火。

“高蹺社火表演者大多都有十多年踩高蹺功夫,他們從十幾歲開始練習,直至踩著1米高的高蹺‘健步如飛’方算合格。”隆德縣陳靳鄉清涼村高蹺社火傳承人楊正科說,在練習期間,時常有人摔倒受傷,即便如此,參加高蹺社火表演的人還是特別多,大家踴躍報名。

高蹺社火帶有絕技雜耍特徵,是危險度比較高的社火,要求表演者全部是18歲至40歲的青壯年。高蹺社火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於遠近觀賞,深受群眾喜愛。而踩高蹺不但扮演的人身著戲裝,濃妝豔抹,踩高蹺的角色因各自身份不同,造型各異,高低不一,表演難度大。

扛背社火藏玄機

“重了,今年變重了。”蔡千金扛起孩子走了一圈感慨地說。蔡千金是扛社火表演者,已經連續表演5年,主扛扮演唐僧的孩子,已經換了幾個孩子。今年,扮演唐僧的孩子名叫王輝輝,已經7歲了,是孩子最後一次扮演唐僧。

抗社火是“最累人”的社火,原因是大人肩抗孩子,負重行走數個小時難以休息。

隆德縣觀莊鄉陽窪村是抗社火傳承基地,該村社火興盛於清末民初,發展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起初,老藝人以傳統劇目秦腔為主體改編為跑社火、舞獅舞龍、劃旱船、趕毛驢、高蹺等多種形式的社火,表演內容多取材於神話、歷史演繹、民間傳說故事,也有求吉慶、頌政通人和等內容。充分體現了生活在六盤山區群眾對生活的熱愛,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紮根於民間,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間舞蹈。

揭秘隆德“國家級”社火絕技!一般人還真玩不轉…

扛社火表演

扛社火表演1976年,隨著古裝劇目的不斷髮展,村民們掀起了一股社火的熱潮,創新文化,從高蹺社火改動為扛社火。表演時,身強力壯的成年男子肩扛5歲至7歲的小孩,扮演成各種不同的戲曲劇目,以行走的形式進行社火表演。扛社火要求孩子體重不能超過50斤。表演期間,為了孩子安全,扛社火的大人肩扛鐵架固定孩子。

一場演出下來,大人們經常是大汗淋漓。“表演200至300米,最長3個小時。中途不能休息,實在累得不行,只好靠牆或尋輔助物休息。”該村村支書蔡平生說:“鐵架子全部按照大人肩寬和孩子腰圍定製,一般是一人一架。扛上孩子後,輕易不給喝水,孩子憋不住尿,直接尿到大人身上。”

揭秘隆德“國家級”社火絕技!一般人還真玩不轉…

扛社火小演員

扛社火鐵架定製難度大,成本高。至目前,蔡平生以表演《西遊記》和《八仙》為主,按照戲曲角色,定製了29個鐵架以及孩子西裝,每次演出按照戲劇角色裝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