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共讀,不善能改

【共讀內容】

7.0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導讀學者】

溫海明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 教授

曾凡朝

:齊魯師範學院 教授

【共讀筆記】

崔茂新:(收聽上面的語音導讀)

崔聖:

尊道貴德,依義而行[強][強][強]

劉禹宏:

人生之道,幸福之道,生命和心靈成長之道

崔茂新:

@所有人 謝謝大家,拋磚引玉而已,希望與各位學長、同道的共同講習中,深化對經文的理解與體認。

朱麗君:

謝謝老師的講讀,今天您講的善,深有感觸。人最大的不善,就是以己的善,陷別人於不義

@崔茂新 您把理論與生活結合起來了,理解更深了

我的意思是,有的人用自己的善舉,來彰顯或構陷別人的不足,那就是不善

馬震宇:

以己的“善”,內在的是慾望或私利吧,只不過自我感覺是善?@朱麗君  。如保姆國。

張弛弘弢:

方己之學 不在修人

馬震宇:

夫子的三省與曾子的三省,均是檢查自我。

劉國慶:

謝謝崔老師導讀,[玫瑰][玫瑰]我也說幾句個人看法,敬請各位師友指正

本章的文字、義理都比較清晰,即孔子以修德、講學、徙義、從善為自己四項憂慮,《論語集解》引孔安國說:“夫子常以此四者為憂。”既然常以這四項為憂,自然會“吾日四省吾身”,以此自我檢查,自我勉勵了。

至於這四項的關係, 《朱子語類》重說:“修德是本,為要修德,故講學、徙義,改過,即修德之目”。即把修德作為目標,講學、徙義、改過,是達到“修德”目標的三項具體辦法。

但道德,過錯,善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才會發生、發現的,因而要在真實具體的生活中,改過遷善才有可能。而判斷哪項行為是善或不善,就要參考在學中得到的先賢所確立的,所實踐的標準,因而,講學是改過遷善的一個必要環節。因而朱熹又云:“需先理會孝悌忠信等事,然後就此講學”。可見講學是針對生活的。

清汪中《述學》描述了孔子教學的過程。他說“講,習也;習,肄也。古之為教也以四術:《書》則讀之,詩、樂同物,誦之歌之,弦之舞之;揖讓周旋,是以行禮。故其習之也,恆與人共之。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所謂君子以朋友講習也。學人習之,其師則從而告之。《記》曰:“小學正學幹,大胥贊之。籥師學戈,籥師丞贊之。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殿書者詔之。”曰學曰贊曰講,必皆有言,故於文講從言。孔子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魯諸儒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冢,皆講學也。禮樂不可斯須去身,故孔子憂學之不講”

汪中強調了兩點,第一點是講學就是練習,第二點是練習需要師生共同完成,學生需要老師的幫助和指導。

孔子培養的是後備官吏,孔子自己周遊列國,也就是在各國遊宦,學生們在跟著孔子練習的時候,孔子有時候也給他們安排一些臨時性的工作,比如派公西華出使齊國,委任原思為自己的大主管等。除了臨時性的工作,孔子也推薦他們擔任正式的職務。學生們能學以致用,自然學得怎麼樣就能顯示出來,孔子也就能夠根據他們的表現予以點撥和糾正,學生們也就能夠有真實的進境。

如果孔子得意而推薦的弟子並不能很好地勝任工作,而孔子不推薦不喜歡的學生卻乾得很好,孔子這學校還開得下去不?

張志強:

[咖啡]謝謝@崔茂新 老師的講解[強]

今天崔教授講解讓我想到,這一章裡的“講”,其義在近代還在使用的,如“陸軍講武堂”、“農民運動講習所”。

——<參考資料>——

【論語譯註】

7。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文】孔子說:“品德不培養;學問不講習;聽到義在那裡,卻不能親身赴之;有缺點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的憂慮哩!”

【論語正義】

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曰:“夫子常以此四者為憂。”

o正義曰:《說文》雲:“修,飾也。”《廣雅釋詁》:“修,治也。”五常之德,人所固有,當時修治之,則德日新。《大學記》所云“明明德”是也。“學之不講”者,汪氏中《述學》雲:“講,習也。習,肄也。古之為教也以四術,書則讀之,禮樂同物,誦之,歌之,弦之,舞之。揖讓周旋,是以行禮,故其習之也,恆與人共之。‘學而時習之’,‘有朋從遠方來’,所謂‘君子以朋友講習’也。學人習之,其師則從而告之。記曰:‘小樂正學幹,大胥贊之,籥師學戈,籥師丞贊之,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曰學,曰贊,曰詔,必皆有言,故於文‘講’從‘言’。孔子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魯諸儒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家,皆講學也。禮樂不可斯須去身,故孔子憂學之不講。”

“徙”,《說文》雲:“{上彡下止右多}也。”此常訓。下篇雲“徙義,崇德也”。《荀子 大略篇》:“君子之學如蛻,蟠然遷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軒顔色、出辭氣效。無留善。”亦言君子能徙義也。《易象傳》:“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二者貴能力行,故有敢於風雷。否則習為不善,而不複進行德矣。故夫子深憂之也。汪氏中《經義知新記》:“講學古音媾,修、講一韻,徙、改一韻。”皇本“修”作“脩”,又每句下皆有“也”字。

o注:“夫子常以此四者為憂。”

o正義曰:《北堂書鈔藝文部》四引鄭此注云:“夫子常以為憂也。”此孔所襲。四者是夫子誨人之語,而云“吾憂”者,正恐教術或疎,致有斯失,能引為己責也。

【論語註疏】

7。3 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曰:「夫子常以此四者為憂。」

【疏】「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表情]正義曰:此章言孔子憂在脩身也。德在脩行,學須講習,聞義事當徙意從之,有不善當追悔改之。夫子常以此四者為憂,憂已恐有不脩、不講、不徙、不改之事。故云「是吾憂也」。

【論語集註】

7。3 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尹氏曰:「德必脩而後成,學必講而後明,見善能徙,改過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苟未能之,聖人猶憂,況學者乎?」

《論語》共讀,不善能改

【編輯:蕭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