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絜矩之道:心中有天地,不為外撼,不為物移

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讀懂1本好書,點選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君子的絜矩之道:心中有天地,不為外撼,不為物移

大家好呀~

今天,我們繼續讀「儒家經典」,四書之首《大學》的共讀。

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讀了曾子口述,其弟子記錄的傳,瞭解了「齊家治國」。

一言以概之,便是一家之主,

一企業之老闆,一國之君,既是一個家族、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的領袖,又是一個家族、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的表率。

上行下效,是自然的道理。

你自己先具備的德行,才能夠要求別人具備;你自己先沒有的毛病,才能要求別人沒有。

否則,別人不會聽你的。

君子的絜矩之道:心中有天地,不為外撼,不為物移

你若是希望有一個和和睦睦的家,一家積極進取的企業,乃至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便要

多反思自己的問題,修煉的品行,潛移默化地去影響你周圍的人

更多內容,請戳:君子的領導力:由近及遠,推己及人

接下來,我們將儒家「八條目」裡的最後一個「平天下」。

01。

絜矩之道:示範的力量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xie,2聲)矩(ju,3聲)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挈矩之道。

《大學》

絜是「度量」,矩是「尺子」。

絜矩之道,就是規範、示範,就是你要別人怎麼做,自己便先要怎麼做。

所以,上位的人孝順自己的父母,民間就會興孝道;上位的人尊敬兄長,民間就會興悌道;上位的人體恤孤兒,以仁愛治天下,人民就不會背叛。

君子的絜矩之道:心中有天地,不為外撼,不為物移

第二層意思,便是

你希望別人怎麼對你,你自己便怎麼對別人;你不希望別人怎麼對你,你就不要這樣對別人

注意,

這裡的「你」與「別人」不是一對一的對映關係,是你希望A怎麼對你,便要怎麼對B。

比如,你希望孩子怎麼對你,便要怎麼去對你的父母;你希望朋友A怎麼去對你,便要怎麼去對朋友B;你希望你的領導怎麼對你,便要怎麼去對你的下屬;你希望客戶不拖欠你的款項,便不要拖欠供應商的款項。

這就是「絜矩之道」,將人比作自己,體察無不周全。

君子的絜矩之道:心中有天地,不為外撼,不為物移

「絜矩之道」亦是君子的修行。

不是「你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你」,

是「我怎麼對你,與你無關,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因為「絜矩之道」,是示範給所有人看的。

往深了說,是

「我對你好,是我自己的修養好。我不僅這樣對你,也會這樣對其他人」。

君子的絜矩之道:心中有天地,不為外撼,不為物移

放到日常社會中,「絜矩之道」便是不給別人添麻煩。

然而,我們雖然都討厭別人給自己添麻煩,但卻經常給別人添麻煩,比如,橫穿馬路、隨手亂丟垃圾、在公眾場合吸菸、開銷無節制、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等等。

君子的絜矩之道:心中有天地,不為外撼,不為物移

一旦與別人起了衝突,又會被情緒所控制,

「你不仁,莫怪我不義」,這就是「不義」。

你自己既然已經決定不義了,勢必會在其他地方得到不義的懲罰。

正確的心態,應該是:

你不仁,那是你的事,我對你仁義,那是你的事情,我對你仁義,那是我的事情,和你怎樣沒關係,因為我對所有人都會如此,這是我自己的修養。

君子的絜矩之道:心中有天地,不為外撼,不為物移

因此,君子都是有「內驅力」,且懂得自省的人,

其一言一行都源於心中對自己的高要求與高標準,不被外界的評價所影響

,不管別人說什麼,都牢牢地定在那裡,該怎樣就怎樣。

一個人在說話、做事的時候,若始終能夠憑良心辦事,做到問心無愧,便是「君子之道」了。

君子的絜矩之道:心中有天地,不為外撼,不為物移

02。

德要配位

接下來三句話,講德與位的關係。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大學》

「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是《詩經·小雅·南山有臺》裡的句子。

只,是語氣助詞。這裡講的是,

君子能絜矩而以民心為己心,則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自己的子民,子民也能夠把他當作是自己的父母來對待了。

放到今天,便是你若是希望你周圍人能夠心甘情願地替你做事,像是對待自己父母一樣的恭敬與順從,

首先便要在心中裝著對方,對方喜歡的你也喜歡,對方討厭的你也能夠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地討厭

這樣,他便能夠明白你的心意,願意為你所驅使了。

君子的絜矩之道:心中有天地,不為外撼,不為物移

《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闢則為天下僇(lu,4聲)矣。

《大學》

第二句「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

師尹,是周朝的太師尹氏,是周宣王時候的太師,西周著名的賢相,輔佐周宣王中興周朝,因為是流傳後世《詩經》的總編纂者,所以又被後世尊為「中華詩祖」。闢,是「偏僻」,僇,同「戮」,是殺戮、刑戮。

在上位的人,

為萬民所仰望,所有人都盯著你,如果不行絜矩之道,不做好表率,而好惡殉於一己之偏,則會身弒國亡,造成天下大亂。

君子的絜矩之道:心中有天地,不為外撼,不為物移

唐明皇李隆基,雖然是「開元盛世」的締造者,

但因其霸佔了其子的妻子楊玉環,沉溺於美色,做出了極其糟糕的示範效應

再加上其提拔的宰相,楊玉環之兄楊國忠,上臺後只顧公行賄賂,嫉賢妒能,與節度使安祿山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了叛亂,逼得唐明皇攜貴妃逃離長安,史稱「安史之亂」。戰爭雖然在8年後被平定,

但因戰亂時巨大的經濟、人口消耗,由極盛轉向了衰亡,難以再現「貞觀」年間的盛大恢弘。

君子的絜矩之道:心中有天地,不為外撼,不為物移

《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大學》

第三句「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出自《詩經·大雅·文王》,意思是殷商在還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也是天命所歸的。

咱們應該以殷商為戒,明白「守住天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君子的絜矩之道:心中有天地,不為外撼,不為物移

03。

厚德聚財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大學》

觀上文所論,

天命人心之得失,都在於上位者能否帶頭做好示範作用。

可見,

上位的君子,最要緊的是修煉自己的德性,是明明德,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功夫。

有了德,就有了人,遠在千里之外的人都願意來歸順你,百姓所在的地方,統統歸你管轄,這不就成了「有人此有土」嗎?

有了土地後,土地中的生產資源,自然就歸你管轄,豈不是有了財?有財以後,則國家的用度能夠得到保障,豈不是有了用?

君子的絜矩之道:心中有天地,不為外撼,不為物移

由此可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你擁有的一切,都不是你求來的,而是你的吸引來的,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便會擁有多少與你的德行該匹配的東西~

所以,孔子才會講說,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君子的絜矩之道:心中有天地,不為外撼,不為物移

以上,便是今天的內容。

明天,我們繼續讀《大學》傳的第十章,平天下,來看看君子的財富觀。

敬請期待~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更多好書拆解詳見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