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540部首:究天人之際,“丨”之時義大矣哉 !

《說文解字》540部首:究天人之際,“丨”之時義大矣哉 !

丨(gǔn)

說文解字:

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凡丨之屬皆從丨。

臣鍇曰:此二字同用一文,皆從所在而知之。囟音信,今人音進;引而下行,音退,又音袞。巾字從丨,音退。屮字從丨,音進。

段玉裁:下上通也。依玉篇。引而上行讀若囟。囟之言進也。引而下行讀若。可上可下。故曰下上通。竹部曰。篆、引書也。凡字之直。有引而上、引而下之不同。若至字當引而下、不字當引而上、又若才屮木生字皆當引而上之類是也。分用之則音讀各異。讀若囟在十三部。讀若在十五部。今音思二切。囟之雙聲也。又音古本切。凡丨之屬皆從丨。

這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字,上下通,通達天地人,這就是經,這是從無形而言。就有形而言,這還代表立杆測影的“杆”,是觀測天道的“道器”。

有了這個“丨”,就能立於中。建中立極,我們這個文化就延展開了。“丨”,上下通也。如何通?這就需要“感”,感而遂通。

而我們的感,是建立在眼耳鼻舌身心的感,是觀察,聆聽,觸控,品嚐等等去感受。這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得。“丨”,連線的,是上下,是天地,是古今,是人我,是身心,是陰陽之間,是可知與不可知之間。

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司馬遷的史學思想也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都有這個一。這個“一”立起來,就是“丨”,是豎向的貫通,是天人之際的貫通,是乾坤之並建。

我們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為占卜,文字的產生,是人探求天意,我們的文字最初也是天人之際的文字,是意象合一的文字。這個“丨”字,就是探求,為感應,為連線。

以“丨”貫三為王,通達天地人為王,“丨”之時義大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