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四十,與人相處,要牢記這三個“色”

都說語言是人與人交往最方便的方式,卻有人說:

“不能用語言準確表達的東西,最好完全不說。”

語言雖然方便了交流,但與人交往,往往一個“色”,更勝過千言萬語。

《詩經》曰: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人生比語言更重要的就是“色”,人的儀態和語氣,面對不同的人。

無論是自己的表達,或者是聽從別人的表達,神態和語氣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所謂察言觀色,一個人的“色”,一定是最能反應一個人真實品質的。就算善於偽裝的人,都難免會在神態、眼神之間展示真性情,正是觀一人色,勝千萬言。

人到四十,與人相處,要牢記這三個“色”

一、親人之色。

《論語》子游問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回覆兩人的話中,都提到了人的態度和恭敬。

與親人相處時,往往很多時候,還未開口講話,神態和表情,就已經出賣了你內心的真實想法。真正的尊敬是從內而外的,做不得假。

人到四十,與人相處,要牢記這三個“色”

二、君子與小人之色。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本質雖說的是君子與小人,但表現的最大不同是狀態和神情。與人交往,狀態和神情在很大程度上,比你的語言更讓人信服。

所以與人交往,察言、察語都不如觀察觀其神態。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刻畫準備之後的表達,背後的真實想法,需要細微的觀察才能有所發現。

出自《華胥引》的一句話:

“有時候,我們需要用些文雅的語言來掩飾些禽獸的想法,好叫他人無法拒絕。”

人到四十,與人相處,要牢記這三個“色”

三、愛人之色。

戀人之間彼此更加敏感,戀人之間的語言往往不是語言,而是語氣。對方表達什麼不重要,對方的態度,一定是重要的。也是從彼此的態度看出,是否尊重、是否真的放在心上。

三毛說:“從容不迫的舉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態度,更能令人心折。”人生有意思的是,往往最不在意的細微之地,往往成為最重要的一環;往往最看不重的部分,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成敗。

【聞塵雜說】諸子百家,三教九流。帶你探尋中國古代各個學說的思想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