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註釋(十六)

《中庸》註釋(十六)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譯文】

孔子說:“舜可以說是大孝啊!德高為聖人,位尊為天子,富有天下。在宗廟享天子之祭祀,後世子孫守護。因此,有大德的人,一定會獲得相應的地位、福祿、名望和壽命。因此,自然生成萬物,一定是就其材質特徵而加固充實。直立者滋其生長,傾倒者助其腐敗。《詩經》說:‘上天嘉美愛樂此君子,有昭顯之美德。使人民安定,百官和順,受福於天。保護幫助而命為天子,這是上天重申的旨意。’因此,有大德的人一定受命於天。”

【註釋】

① 總說

宋·錢時《融堂四書管見》

(卷十三):“夫子論舜大孝,不指言克諧之事,而以‘徳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宗廟饗’、‘子孫保’五事稱之。嗚呼!此孝之所以大歟!曰位,曰祿,曰名,曰孝,非大徳不足以得之也。天道福善禍淫,栽則培,傾則覆焉,可誣哉!《假樂》之詠可見矣,故大德者必受命。此舜之大孝所以通於神明者也。右第十七章。承上章,言舜之大孝,以發明所謂誠之不可掩者。”

宋·袁甫《蒙齋中庸講義》

(卷二):“既論鬼神之德,遂言舜之大孝。孝通神明,顯微一也,費隱一也。”

衛湜《禮記集說》

:江陵項氏曰:“上四章已極言用力之隱,故自此以下三章皆言道之功用,以明其費。獨以舜、武王、周公言之者,皆處人道之變,可以見聖人之功用也。舜居側微,父母欲殺之,本無得位、得祿、得名、得壽之理;文王事商,而武王以兵取之;武王與子,而周公以臣代之。皆處危疑之地,而舜卒受命,天不能窮也;武王卒不失顯名,人不能訾也;周公闡幽明之情,極古今之變,為武王立八百年之紀綱制度,使在天之靈慰喜而無憾,萬世之下祖述而無以踰也。此皆功用之至難而極盛者也。然而用力之初,則甚隱矣,故皆以孝言之。孝者,仁心之所發也。天下之實者莫加焉。於武王、周公之事,獨言喪祭,亦此意也。”

清·李光地《中庸章段》

:“仁者德之首,孝者又仁之首也。故其發之也最先,而統之也最全。唯發之最先也,故凡修德之事,皆自孝而推之也。唯統之最全也,故凡修德之事,皆所以成吾孝也。此章主孝而言,故必大德而後謂之大孝,必至於格天而後謂之大德。”

② 舜其大孝也與

宋·袁甫《蒙齋中庸講義》

(卷二):“自古稱孝者多矣,惟舜加一‘大’字。何以見其大?以天子之尊尊其親,以四海之養養其親。宗廟我饗,子孫我保,有大德故也。”

宋·胡瑗《周易口義》

(卷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坤·文言》)。義曰:此釋初六之爻辭也。‘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此釋‘履霜’之義,因先發此文言。君子之人,不以小善為無益而不為,故積日累久至於大善,延及於乃子乃孫,皆獲慶善之餘也。故《中庸》曰:‘舜其大孝也與!徳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徳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其言大舜自匹夫有一小善未嘗捨去,以至積為大善而終享聖人之位,流慶於後。此積善之慶也。”

③ 大德必得其位

孔穎達《註疏》

:“‘故大德必得其位’者,以其德大能覆養天下,故‘必得其位’。如孔子有大德而無其位,以不應王錄,雖有大德,而無其位也。案:《援神契》雲:‘丘為製法,上黑綠,不代蒼黃。’言孔子黑龍之精,不合代周家木德之蒼也。《孔演圖》又云‘聖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顯天心,丘為木鐸制天下法’是也。”

宋·袁甫《蒙齋中庸講義》

(卷二):“大德者何?中庸是也。雖然,論中庸之大德而必及於名位祿壽者,何哉?太極函三,性命已具五常。天則不離形色,名位祿壽皆道也。聖則循性順則,建極凝命,故名位祿壽兼而有之。聖人即天也,因論天人不相離,遂言化生萬物,因材而篤。材即天命之性也。栽者培之,率性則天佑之也。傾者覆之,不率性則天棄之也。而又有儘性如聖人者,則受天明命,禍福不同,鹹其自取。天何心哉?皆所以篤厚之爾。又引《假樂》之詩為證而斷之曰‘大德必受命’。嗚呼!學者於此,可以觀天命矣。是書首句曰:‘天命之謂性。’《孝經》曰:‘父子之道天性。天性既盡,則命在其中矣。’味大德受命之語,孝性之通於天如此哉!”

衛湜《禮記集說》

:河東侯氏曰:“《易》曰:‘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此所謂必得者,先天而天弗違也。孔子亦匹夫也,亦德為聖人也,而不得者,後天而奉天時也。”范陽張氏曰:“大德者自取名位祿壽,而無德者自取貧賤刑戮也。此所以勉天下之為德者,而論者曰:孔子大聖人而名位祿不著,顏子大賢而壽亦不聞,斯言豈欺我哉?曰:大德受命,天下之正理也。至於孔顏,非可以為常也。”

④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

孔穎達《禮記註疏》

:“天之生物,隨物質性而厚之。善者厚其福,舜禹是也。惡者厚其毒,桀紂是也。己德自能豐殖,天則因而培益之。無德自取傾危,天則因而覆敗之。”

衛湜《禮記集說》

:建安真氏曰:“舜所知者,孝而已。若祿位名壽,則天實命之,非舜有心於得之也。孔子以天之眷舜如此,因言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質而加厚焉。其本固者,雨露得以滋培之;其本傾者,風霜得以顛覆之。其培之也,非恩之也;其覆之也,非害之也,鹹其自取焉耳。”

⑤ 《詩》曰

孔穎達《禮記註疏》

:“所引《詩·大雅·嘉樂》之篇,美成王之詩。”

衛湜《禮記集說》

:海陵胡氏曰:“‘宜民’者,興庠序,務農桑,使男不釋耒,女不廢機,薄賦斂,節用度。若此之類,是宜民也。‘宜人’者,內朝廷,外方國,自宰輔以至於百執事,自方伯連率以至於邑宰里長官,皆得其人,人皆稱其職。若此之類,是宜人也。”

⑥ 大德者必受命

衛湜《禮記集說》

:藍田呂氏曰:“此大德所以必受命,是亦‘栽者培之’之義與!”“命雖不易,唯至誠不息,亦足以移之。此大德所以必受命,君子所以有性焉不謂命也。”河東侯氏曰:“舜自匹夫而有天下,栽者培之也。桀自天子而為匹夫,傾者覆之也。天非為舜桀而存亡之也,理固然也,故曰‘大德必受命’。”

【解讀】

本段承上章“鬼神之德其盛矣”,言舜之大孝通於神明。“大德必得其位”句,宋儒呂大臨指舜有聖人之德,必得天子之位祿名壽。至清康熙《日講四書解義》亦受其說影響。本篇以為“大德”不應侷限於舜,應為泛指,故解釋為“大德之人”。

“栽者培之”,“栽”字有直立生長之意,與“傾”字意相對,故本篇從鄭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