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王蒙(1308-1385)元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湖州(今浙江吳興)人。

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山水畫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後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

作品以繁密見勝,重巒疊嶂,蒼松茂樹,氣勢充沛,變化多端;喜用解索、牛毛皴,乾溼互用,寄秀潤清新於厚重渾穆之中;苔點多焦墨渴筆,順勢而下。兼攻人物、墨竹,並擅行楷。寫景稠密,佈局多重山覆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鬱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

葛稚川移居圖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紙本設色,縱139。5釐米、橫58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葛稚川移居圖》是元代畫家王蒙平生傑構。《葛稚川移居圖》描寫晉人葛洪移居羅浮山的情景。葛洪字稚川,句容人。咸和初為散騎常侍。聞交趾出丹砂,求為句漏令。過廣州時,剌史鄧嶽挽留,不聽。乃

止於

羅浮山煉丹,丹成尸解。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此圖山巒起伏,層巖疊嶂,無論山石、樹木、人物,王叔明皆畫得一絲不苟,或可謂王叔明細筆山水,與王氏常用的“解索”、“牛毛”皴法有異。圖中右上角有王蒙篆書題“葛稚川移居圖”,行書款“予昔年與日章畫此圖,已數年矣。今重觀之,始題其上,王叔明識”。圖正中上方鈐“怡親王寶”大印,蠻橫無理,有煞風景。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關山簫寺圖軸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紙本設色,縱161。7釐米,橫56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具區林屋圖軸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紙本設色,縱68。7釐米,橫42。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畫作描寫江蘇太湖林屋洞之景色。玲瓏的洞壑、層疊的山石、繁密的樹林、錯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滿了整幅畫面,大膽地擺脫了自然景象的拘囿。全作的構圖幾乎密不透風,但因畫家有虛實相濟的觀念,故在畫幅的左上角營造出「透」的部分,使得全作毫無迫塞的感覺。王蒙用牛毛皴皴擦山石,長披麻皴畫樹幹,又雜以繁密的苔點,筆法變化多端,細膩豐富。墨色層層點染,濃淡分明,同時又用了赭石、藤黃、硃砂和朱標點染,使得全作秋意滿幅。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圖中山石用“牛毛皴”與“解索皴”幹筆皴擦而成,多曲折旋轉之筆,以突顯出太湖一帶山石特有的質感;樹葉則用墨與色直接點染而成,丹崖碧樹,一派秋日山水景象。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青卞隱居圖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紙本墨筆,縱140釐米,橫42。2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描繪的是卞山景色。卞山,在作者家鄉吳興西北9公里處,據記載,作者的外祖父趙孟和元初畫家錢選都曾畫過“卞山圖”。王蒙《青卞隱居圖》作於1366 年4 月,據畫上收藏印推測,這幅畫可能是作者贈給表弟趙麟的。圖上有作者自題:“至正廿六年四月黃鶴山人王叔明畫青卞隱居圖。”詩塘有董其昌的題跋“天下第一王叔明”,畫幅中還有清高宗弘曆題詩,裱邊有近人朱祖謀、羅振玉、金城、陳寶琛、張學良、冒廣生、吳湖帆等人的題款。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青卞隱居圖》在狹長的畫幅內,表現出了卞山從山麓至山頂的雄偉奇特的景象。畫面上段,危峰聳立,雄奇秀拔,表現出可望不可攀的險峻之勢。中段,山巒起伏變化,山勢逶迤而上,山間林木茂密,山坳深處隱約可見有茅屋數間,屋內有一隱士正抱膝倚床而坐。畫面下段,山麓處幽澗流水,樹林中正有一人曳杖而行。全圖結構繁複充實,然而透過溪流、水潭、奔泉、雲靄等的佈置,在稠密中透出靈動的氣韻。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此畫採用“深遠”構圖法,以流動的線條,跳躍的墨點,組成了一層層山岡,一組組樹木,密密層層佈滿全圖。山勢雖然前後重疊,但氣脈相互貫通,如一條游龍正盤旋而上。作者重視“氣勢”的表現,使整個畫面有一種氣脈的流動感,使人感覺繁密而不窘迫,既豐富又靈動。那扭曲的皺筆線條,跳躍的苔點,以及近樹上焦墨枯筆粗率

皴擦,呈現出一種令人不安與煩燥的情緒,這也正是作者想透過此畫要表達出來的思想。

元代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此畫境界深邃幽雅。筆墨技法融合了董源、巨然、郭熙和趙孟等前代大師的技法。筆法上以披麻皴、捲雲皴、解索皴、牛毛皴相參合用,表現出了物象的不同質感。先以淡墨勾皴,而後施濃墨,先用溼筆而後用焦墨,使得層次分明,增添了山石樹木的潤溼之感。山頭

打點

,變化尤多,表現出山上樹木的茂密蒼鬱。全圖渲染不多,充分呈現出空間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