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童年的黃梅戲

憶童年的黃梅戲

安徽有兩黃,黃山黃梅戲。黃山從徐霞客的“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以及明代湯顯祖“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這兩句詩中可見其對世人的吸引力。

憶童年的黃梅戲

而說到黃梅戲,我很自然地想到了與黃梅戲淵源頗深的老家——安慶市懷寧縣了。黃梅戲雖不是起源於安慶,但是在安慶隨處可聞黃梅戲的腔調,我們也是聽著黃梅戲長大的。小時候過年的時候,村裡會請戲班子過來唱戲。來的是哪裡的戲班子我們不知道,但是得知這個訊息的我們會很興奮,俗話說“懂行的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我們就是為了這個看熱鬧而興奮不已。戲臺一般搭建在村裡的田裡,地方夠空曠、夠大。唱戲一般是會唱三天的,每天上午、中午和下午各有一場。戲班子開唱的那天,本村的、鄰村的、收到訊息的人們從各地趕來,帶上小凳子或者是長板凳。如果你以為凳子是用來坐著的,那就太簡單了!戲到精彩處,懂的村民們就會激動地叫好,鼓掌,跟著唱,情緒更激動的人則直接站了起來。那些個頭小的、坐得遠的人看不見了,索性就站在了板凳上聽戲看戲。外婆也愛看戲,每次要搭臺唱戲了,老爸都會把外婆接來一起聽戲。唱的是什麼我是不懂的,這時候老爸會解釋給我們聽,說著說著旁邊的戲迷也湊過來,一群人討論起來劇情了。我們小孩子其實不是很感興趣,我們感興趣的是這天有賣冰糖葫蘆的大叔過來,我們可以買糖葫蘆解饞。雖然唱三天,但是每天的劇情不帶重複的,因此每天除了吃飯時間,大家都像上下班趕場一樣去聽戲。《天仙配》、《女駙馬》、《小辭店》、《拉郎配》這些都是每年會唱的,但是每年來的戲班子不同,唱法唱功上會有不同,聽戲的不會少,話題除了戲曲本身,大家還會將戲班子做對比。看戲的那幾天耳朵邊一直“翁嗡嗡”,各種交頭接耳,聲音此起彼伏。

憶童年的黃梅戲

隨著電視機慢慢普及到村裡,唱戲的戲臺子漸漸消失了,戲班子也沒見來過了。大家開始各種坐在家裡守著電視看戲,或者是租碟子看戲。老爸喜歡聽戲、看戲,家裡租了很多碟子。《小辭店》、《打豬草》都不知道聽了多少遍,怎麼也不厭。沒農活的時候,老爸就開啟電視機放上光碟,泡上一杯白開水,準備聽戲了。老爸會將聲音放很大,不一會家門口的奶奶們聽到了,於是會有幾位老人約了一起過來看。有人陪著看戲,而且做為年輕人的老爸還可以講解,是一件很熱鬧也很榮耀的事情。唱戲的黃梅戲演員裡,大家喜歡聽韓再芬的戲,包括後來的吳瓊也深受大家歡迎。男演員最受歡迎的則要數黃梅戲《家春秋》的那位了。長大後,我問過老爸以後黃梅戲是不是會沒了,因為我們這麼大的孩子都不愛看呀,也不喜歡聽呀?老爸說:“咱市裡都建黃梅戲劇學院了,你不喜歡別人愛好著呢!以前是一個師傅帶幾個徒弟,現在可是帶一群學生,會越來越好!”對,是優良文化得有人傳承併發揚!現在老爸還是愛看黃梅戲,已經不圍著電視看了,改用平板追了。時代在進步,看戲的方式也在變,憶著村裡人看黃梅戲的過往,我看到了大家的生活在改善,文化傳承也更完善了。

憶童年的黃梅戲

憶黃梅戲,願文化傳承源遠流長,願父老鄉親合樂健康,願祖國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