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味道

春節的味道

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年成了大人們格外忙碌,小孩子休閒放鬆的代名詞,在生活中的意義漸漸淡了許多。特別是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禁止燃放煙花炮竹,更是沒有了年味。沒有了鞭炮的春節,猶如少了靈魂一般,讓人覺得乏味沉悶。一天六歲的女兒問我鞭炮是怎麼放的呀。我不禁哂笑,不由得想念童年時代的春節,那個屬於我們的節日。

春節的味道

春節是兒時最美好的回憶。不得不說,春節是兒時最期盼的節日。春節那幾天家長是不能打罵孩子的,無論孩子做錯了什麼事,家長的脾氣都是前所未有的好。記得有一次,我跟別的孩子學了一種做炮杖的方法,把螺母擰開,在裡面填充上火藥後擰好,拋起落地後透過撞擊,產生巨響。我如法炮製,拿著做好的炮杖跑到樓上,沒有考慮任何後果,就丟了下去,螺母與水泥地坪撞擊,伴隨著一聲巨響,緊接著嘩啦一聲。我當時就嚇懵了。正在廚房裡炸油饃的父母趕忙跑到院裡,原來火藥直接把螺母炸開,把堂屋的櫃子玻璃打破了。闖禍的我嚇得瑟瑟發抖,父母卻破天荒沒有打罵我,只是安慰了幾句就去忙了。

收紅包是孩子們春節最開心的事情了。雖然那時候家裡條件不富裕,但是父母還是會給孩子們發紅包圖個吉利。那時的紅包大多是一塊五塊,十塊錢對於我們來說就是“鉅款”了。家長為了增加數量,往往會把壓歲錢換成毛票,十張或二十張嶄新的一毛,薄薄的一沓,雖然只有一兩塊錢,那也絕對是我們“炫富”的資本了。

春節的味道

男孩子最愛的當然就是放鞭炮了。到現在我都驚奇於那時孩子們的超能力,在烏漆墨黑的農村,他們總能循著鞭炮聲,彷彿安裝了導航一般,精準地避開石塊土坑,找到燃放後的鞭炮,挑出沒有響的或者帶引線的鞭炮,當作戰利品裝好。初一上午,我們會買些鞭炮,把一掛五十響或一百響的鞭炮拆散,小心翼翼地放進口袋,手裡拿一根點著的絨線,一個一個的放,那一聲聲脆響是童年最美妙動聽的聲音。放完鞭炮,就開始滿地找一些沒響的鞭炮,然後一層層剝開炮紙,把火藥倒出來,擺成長長的一條,大呼小叫地讓夥伴們閃開,一道炫目的彩光,一股濃濃的白煙,許久才飄散而去,孩子們點燃的是希望,升騰的是夢想。

年味是濃得化不開的親情。春節來臨,備年貨、祭灶神、貼對聯、熬年、走親戚這些流程是一樣都不能少的。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年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早給我們安排了時間表,讓大人們對標對錶,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繁忙瑣碎中仍井井有條,忙而不亂。

春節的味道

大年三十吃完早飯,父母就熬上一碗漿糊,把火紅的對聯按照房屋門、廂房、大門的順序擺好,然後讓孩子們大聲地讀出來,父母笑眯眯的點著頭,一是對孩子學問的肯定,更預示著新一年的吉祥如意。貼好對聯,一院房子在火紅的襯托中煥然一新,生機勃勃。還要放上一串鞭炮,新年就正式開始了。這時候大街小巷鞭炮聲次第響起,此起彼伏,空氣中瀰漫著炮竹和煙花的味道,小城在煙霧的籠罩下,顯得溫馨和諧,滿滿的儀式感和幸福感。

走親戚是春節的一件大事。那時的禮物很單調,不同內容的糖果包、油饃、兩瓶酒都行,不在乎東西的多少,關鍵是親情的傳遞。父母很早就把需用的東西分好,這是姑家的,那是舅家的……那神秘的糖果包是孩子們所向往和吸引的,我們總是會神不知鬼不覺地把果包拆個小洞,依次品嚐裡面的美味。有時一不小心吃多了,還會把果包重新偽裝得跟新的一樣。但這樣的伎倆總會在走親戚時露餡,而父母也是一笑而過。那時的運輸工具就是現在基本看不到的二八大槓,孩子在橫樑上一坐,東西在後座上一捆,就開始上路了。鄉村的泥土路坑坑窪窪,狹窄顛簸,可是坐在橫樑上的我們卻是無比的幸福和自豪,充滿了期待和歡欣。

依稀記得家鄉的那條小路是那麼的漫長,承載著多少兒時的回憶和歡笑。如今小路都變成了乾淨寬闊的水泥路,當時騎車需要幾十分鐘的路,現在開車幾分鐘就到了。在那個一切都很慢的年代,年味蔓延的是親情,是溫情……

春節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