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人相輕”的由來,及班固家族相關的三個典故

談“文人相輕”的由來,及班固家族相關的三個典故

班固影象

一、文人相輕

《漢書》作者班固與傅毅都是扶風安陵人,用現在話來說,是標準老鄉,且都入太學讀過書,所以他們倆不但是老鄉,還是同學。

漢章帝即位後,召傅毅為蘭臺令史,傅毅作《顯宗頌》十篇,顯於朝延,這讓作為同事的班固心裡極其不舒暢。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傅毅)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

這是魏文帝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對班固和傅毅的評價,大意是他們才華在伯仲之間,即差不多;後面是引用班固寫給弟弟班超信中的一句話,班固說傅毅因能寫文章而入職蘭臺令史,下筆卻漫無邊際,不知所云。“

“文人相輕”即出自於此,話雖曹丕所說,但主角卻是班固。

談“文人相輕”的由來,及班固家族相關的三個典故

班超出使西域圖

二、投筆從戎

班超,東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乃大名鼎鼎的班固之弟,史學家班彪之子。班超為人豪邁,不修細節,但內心卻孝敬恭謹,審察事理。

在班固被朝廷召為校書郎後,班超和母親也跟著去了洛陽。因家貧,班超常替官府抄寫文書作為生計,久之,苦悶,投筆於地道:“大丈夫無它志略,猶學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候,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後班超隨大將軍竇固出擊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為漢延建立了不世之功,同時也實現了自己萬里封候的壯志。

後人把班超這段事蹟謂之“投筆從戎”,比喻書生在國家危難之時,棄文從武、以身報國的一種壯舉。

談“文人相輕”的由來,及班固家族相關的三個典故

班婕妤影象

三、秋涼團扇

班婕妤,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才女之一,班婕妤是班彪的姑母,班固和班超的姑奶奶。

婕妤並非她原名,只是漢代後宮嬪妃稱號的一種,因她被漢成帝冊封為婕妤,後人便稱之為婕妤,原名據說為班恬,現已不可考。

“秋涼團扇”的典故,即出自她的《怨歌行》。因趙飛燕倆姐妹入宮之後,班婕妤開始受成帝冷落,在漫長的等待和寂寞中,她寫了《怨歌行》,以感懷自己的遭遇和心境,原詩為:“新裂齊執素,鮮潔如霜雪。栽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生。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此詩雖說格調不高,但構思巧妙,清新秀美,比喻貼切,故而後世人便以“秋涼團扇”來隱喻女子遇人不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