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秋到清朝,凡人杞梁妻為何能演變為神話中的"孟姜女"?

引言

“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古代的民間故事,流傳及其廣泛,可謂是家喻戶曉,其頗為傳奇的神話色彩,更是為人津津樂道。通常情況下,“孟姜女哭長城”會被認為是一個神話故事,而孟姜女必然是虛構的人物,現實中的人,任其哭得如何哀慼慘痛,也休想哭倒一塊磚,故而孟姜女哭倒長城當非人力所謂。

任何神話,其總是以現實為依託,“孟姜女哭長城”也是如此,孟姜女在歷史上自然有其原型,那便是春秋時期的杞梁妻,但是杞梁妻何以會變成孟姜女呢?

從春秋到清朝,凡人杞梁妻為何能演變為神話中的

一、 孟姜女最早的名字——杞梁妻

1、

春秋時記載的杞梁妻不哭——春秋禮法的維護者

有關杞梁妻最早的記載是在春秋時期,《左傳》記載,齊侯攻打莒國,讓杞梁做先鋒,可惜杞梁戰敗而死。齊侯回去的時候,在郊外遇到了杞梁的妻子,便向她弔唁,然而杞梁妻卻推辭道:“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

她認為杞梁有罪的話,不必弔唁,杞梁無罪的話,應該去家裡弔唁,在郊外是不合乎禮儀的,可見

杞梁妻非常遵守禮法

,這是她被載入《左傳》的根本原因。春秋時期的禮法要求剋制,“哀而不傷”便是此理,杞梁妻在丈夫去世時,還謹遵禮法,甚至敢於同君主抗辯,故此成為典範。

2、

戰國時記載的杞梁妻善哭——戰國哭調的附會者

最早記載的杞梁妻是沒有哭泣的,然而到了戰國時期,《禮記·檀弓》記載:“齊莊公襲莒於奪,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莊公使人吊之。對曰:君之臣不免於罪,則將肆諸市朝而妻妾執。君之臣免於罪,則有先人之敝廬在,君無所辱命!'”這裡的記載大致與《左傳》相同,只是多出了“

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

”的句子,這時的杞梁妻才開始有了哭泣。

杞梁妻最開始的哭泣,只是表現她的哀傷,可不久之後,

杞梁妻的哭竟然變成了齊國的風俗

,而杞梁妻儼然是一代歌唱家。《孟子》雲:“淳于髡曰:‘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這裡善哭的杞梁妻與善謳王豹、擅歌綿駒,處於同等地位。

在戰國時期,哭也是歌唱的一種,被稱之為“

哭調

”,在現代的秦腔中還有所遺留。據戰國時的《列子·湯問篇》記載:“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雍門指的是齊城門,韓娥秦青曾在雍門曼聲哀哭,極為動人心魄,故而雍門之人時至今日,尤擅哭調。而《淮南子·覽冥訓》中記載:“雍門子以哭見於孟嘗君。已而陳辭通意,撫心發聲,孟嘗君為之增欷歟唈,流涕狼戾不可止。”連孟嘗君也難以抵擋哭調的魅力。可見

齊都城中哭的風氣很普遍,因此可能不是杞梁妻引發了哭的潮流,而是齊國盛行"哭調",將"哭調"的源頭附會到杞梁妻的身上。

從春秋到清朝,凡人杞梁妻為何能演變為神話中的

二、 最早哭倒長城的杞梁妻,不知名的城為何會變為長城?

1、杞梁妻哭崩的城,原不是長城

似乎感覺哭動人心還不夠,杞梁妻又被要求得哭而崩城。

第一個敘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漢的劉向,他在《列女傳》記載了杞梁妻的故事,前半部分是《左傳》的內容,後半部分則是他自行增添的,雲:“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感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既葬曰:”吾何歸矣!夫婦人必有所倚者也:父在則倚父,夫在則倚夫,子在則倚子。今吾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內無所依以見吾誠,外無所依以立吾節,吾豈能更二哉!亦死而己!“遂赴淄水而死。”

劉向筆下的杞梁妻,不僅十日哭崩城牆,最後還赴淄水而死。

劉向的故事帶有一定的傾向,也可以看出從春秋到西漢時的禮儀變化。春秋時的禮儀規定不可以哀毀過甚,節制才是遵守禮儀的行為,《檀弓》雲:“孔子惡野哭者。”杞梁妻的行為豈非“野哭”,而且哭得驚天動地,若杞梁妻當真如此,孔子不但不會讚美,還會對其進行抨擊,豈會讓她呆在《左傳》裡。然而劉向顯然是推崇這種行為的,並認為這才是女子的典範,彷彿不哭不死,杞梁妻便沒了良心一般。

劉向沒有明確說是那座城,後來的人繼承了他的觀點,並穿鑿附會出那座崩掉的城。東漢初,王充在《論衡》說其哭崩了杞城

而且哭崩了五丈。後魏酈道元則在《水經注》中記載,杞梁妻哭崩的是莒城。杞城自是不對,杞梁是齊國人,應當是在山東,杞城卻是河南開的杞縣

兩處相隔如此之遠,杞梁妻如何在山東哭倒河南的城呢?

2、唐朝征戰之苦,杞梁妻開始哭崩長城

杞梁妻剛開始只是哭崩一座不太知名的城,到了唐末詩僧貫休的筆下,杞梁妻哭崩的便是長城了。他的詩作《杞梁妻》雲:“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

貫休筆下的杞梁妻

,已然變成了秦朝人,她的丈夫杞梁則被築在了長城裡頭,杞梁妻的哭更是神乎其技,

一哭就長城就崩了,再哭杞梁的骸骨出土

,這已然有了後世傳說的影子。從貫休的詩可見,唐朝時杞梁妻哭崩長城已然風行,然而為何哭崩長城,應當是借古喻今,透過杞梁妻的故事,反映唐朝的時勢。

從春秋到清朝,凡人杞梁妻為何能演變為神話中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很是流行《飲馬長城窟行》的樂府題材

,詩人所詠的大概分兩派,雄壯的是殺敵凱還,

悲苦的是築城慘死

,其慘烈程度以至於百姓發出“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的哀嘆。唐朝雖然是盛世,可太宗高宗玄宗三朝,極力發展軍事,兵士們終年劬勞於外,難以回去,杜甫的《兵車行》對此極為批判。如此深重的痛苦,卻不能公然反抗,只能借前人之口來批判了,杞梁妻哭崩長城,表達的是民眾對統治者的不滿,他們所怨恨的,不是長城,也不是秦始皇,而是統治自己的人。

三、哭倒長城的杞梁妻變成了孟姜女

1、

"杞梁妻"到"孟姜女"的名稱演變

不論是哭,還是城崩,故事再怎麼離奇,杞梁妻始終是主角,然而漸漸地,杞梁妻的名字也開始變了。

唐代的《同賢記》將杞梁妻的名字改為了孟仲姿

,而杞梁則變為杞良,並從春秋齊人改為秦朝燕人。故事中的杞良為了避秦始皇築長城之役,逃到了孟家的花園,卻不想看到孟仲姿在洗澡,孟仲姿以“女人之體不得再見丈夫”為由,請求父親將自己嫁給杞良,這裡的“丈夫”即為男子。兩人成婚之後,杞良回了老家,主典怒其逃走,竟將他殺死之後,築在了城牆裡。孟仲姿知道之後,前往尋夫,並將血滴在白骨之上,血流入了杞良的骨骸中,孟仲姿便收歸葬之。

從春秋到清朝,凡人杞梁妻為何能演變為神話中的

這個故事與貫休的《杞梁妻》頗為相似,故此孟仲姿實則是杞梁妻。然而孟仲姿只是其中一個名字,

唐朝的《文選集註》

中收錄了曹植的《求通親親表》注,其中的故事與《同賢記》一樣,然而

主人公卻叫做

孟姿

最早出現孟姜女之名的,是在敦煌石窟的藏書中

,由唐至宋初間的人所寫,其中有一首小曲,曲中杞梁的妻子叫做孟姜女,裡面有“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之句,後世傳說中的“尋夫送衣”初現。

到了北宋時,孟姜女開始有了廟宇,北宋王夢徵寫下了《孟姜女廟記》,這時的孟姜女再也不是那個普通的杞良妻了,已然被搬上了神座,受到人們的供奉。若說這只是民間對孟姜女的崇拜,那麼到了南宋時,有一本《孟子疏》記載:“或雲,齊莊公襲莒,戰而死。其妻孟姜向城而哭,城為之崩。”這是

孟姜女初次出現在典籍之中

,並認定杞梁妻的名字就是叫做孟姜女,這是文人對民間傳說的妥協。

2、

杞梁妻為何被定下孟姜女的名字?

杞梁妻雖然被取名為孟姜女,卻也不是隨便亂取的,而是有軌跡可尋。

先秦女人的名字,通常有姓無氏,而且很少留下名字,其稱謂多是排行諡法在前,而姓在後,例如“季姬”是排行連姓的,“莊姜”是諡法連姓的。孟姜二字,孟是排行,姜是齊女的姓,齊國的姑娘,一般都會被稱為“某姜”,比如“宣姜”和“文姜”等,都是齊國的公主,而孟姜,應當是排行老大的齊國姑娘

從春秋到清朝,凡人杞梁妻為何能演變為神話中的

孟姜在先秦是一個很知名的稱謂,

《詩經》中很多詩都會用這個名字來指代美人,

姚際恆在《詩經通論》認為“是必當時齊國有長美而賢,故詩人多以孟姜稱之耳。”就像“西施”這一類的稱謂,都是用來指美人的。

既然杞梁妻是個齊國人,孟姜這一稱謂又如此廣泛,也怨不得後人會拿來牽強附會。

結語

杞梁妻變為孟姜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不同時代的杞梁妻是不一樣的,她或許不是歷史上真實的杞梁妻,但卻是當時的“杞梁妻”。無數人都在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杞梁妻”,他們不敢妄言當世之事,卻又不甘默默忍受壓迫,便以杞梁妻的故事疏散自己的鬱結。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正是因為其不斷演繹,紮根在當下,從而擁有了磅礴的生命力,儘管它與歷史相差甚遠,可它卻是一個精彩的故事!

參考文獻

《孟姜女故事的轉變》

《孟姜女故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