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八節(1)到立冬

立冬節是農曆十月的大節,又叫十月節。在每年公曆的11月6號至8號之間交節,今年是11月7號即今天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正如立冬三候所說:“一候水始冰, 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2)。”但這只是表示冬天的來臨和開始,要連到五天的平均氣溫都低於10°C才算正式進入冬天。這塊(3)時節,秋熟農作物大都收曬入庫,動物些也準備藏起來冬眠避寒了。但是,南北方的氣候差別比較大:東北爾合(兒)(4)已經封凍,農村作物都進入了越冬期;江淮一帶也到了“三秋”尾聲;而江南地方還忙到起搶種冬小麥、移栽油菜;華南一轉(5)卻正是點(6)麥、種蒜的最好時候。左河水的《立冬》詩對這段時間的氣候、農事描寫就很妥帖巴適(7):“北風往復幾寒涼,疏木搖空半綠黃。遍野修堤防早澇,萬家曬物作冬藏。

四時八節(1)到立冬

在我們四川很少有聽到啥子立冬的習俗活動,巴蜀文化研究專家袁庭棟先生就說:“立冬四川無習俗”。但是,立冬節氣自古就有許多傳統習俗的。《山海經·大荒北經》說:“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彊。”禺彊又叫禺強,字玄冥,傳說是黃帝的孫子、冬天之神。在古代的立冬那天,天子要穿上黑色衣裳,騎著鐵色的寶馬,帶領文武百官到京城北郊及

(8)

祭冬神

,祈求驅邪佑護。《史記》上講,祭祀冬神的場面往往很宏大,漢朝時要有七十個童男童女唱《玄冥歌》:“玄冥陓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說,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同時,天子還要賞賜群臣冬天頭的衣服,撫卹孤寡之人。《呂氏春秋·盂冬》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

迎冬

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鏽註釋說:“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

四時八節(1)到立冬

民間在立冬時節,一般也要舉行祭祀、飲宴、卜歲

(9)

等活動,用時令佳品向祖先獻祭,祈求上天賜予來年豐收,農民也借這塊時機來休息慶賀一下。東漢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說:“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這叫

賀冬

。到了宋代,每到立冬日,人們都要穿上新衣服,像過年一樣往來慶賀。有些鄉村還要演社戲慶豐收。顧祿在《清嘉祿》中寫道:“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鮮衣以相揖,謂之‘

拜冬

’。”後來,這類活動日漸簡化、淡化,不過,像現在的舉辦冬學

(10)

、拜師活動些也大多選在冬季來搞,還又興起了冬泳之類的活動,用一種新的方式來慶祝立冬。而且,賀冬活動往往又與

補冬

習俗結合在一起。有些榻榻

(11)

把立冬叫“交冬”,意思是秋冬之交,“立冬補冬,補嘴空”。福建一帶家家戶戶用山白芷根等熬草根湯來燉雞、鴨、兔或豬蹄、豬肚吃,廣東潮汕時興在立冬吃甘蔗,湖南醴陵開始做燻肉,浙江紹興釀黃酒……吃羊肉也是好多地方的食俗,反正就是一個字:“補”。而

吃餃子

更是立冬日的普遍食俗,尤其是北京、天津一帶的北方。據說餃子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所以,“交”子之時不能不吃“餃子”。動物通過冬眠、植物透過休眠來避寒,而人就透過進補來補充元氣,以抵禦冬天的寒冷。

四時八節(1)到立冬

《荊楚歲時記》記載:“廬山白鹿洞,遊士輻湊,每冬寒,醵金市烏薪,為御冬之備,號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為

暖爐會

。”《歲時雜記》也說北京人有十月初一喝酒的習俗,在爐中烤大塊的肉,大家圍到火爐邊喝邊吃,叫作“暖爐”也叫開爐節,一直要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一撤去暖爐才算完。江蘇崑山、安徽太平等地方也在十月初開始用火禦寒,舉行吃糕餅、飲酒的暖爐會。而今天都普遍使用暖氣供暖或者使用空調、電烤爐之類的取暖裝置了,遠比炭火、木柴“暖爐”現代和方便多了,就像現代農業機具和化肥的使用,讓農村也不再像古代那樣在冬季整修農具、製作堆肥或者透過

採桑葉

來煮湯洗眼防病了——社會在變,習俗也在變。

四時八節(1)到立冬

立冬期間,還有一個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的

下元節

,又叫下元日、下元。這塊習俗同道教有關,道家有天官、地官、水官之說,三官的誕生日分別是農曆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賜福, 七月十五(中元)地官赦罪,十月十五(下元)水官解厄。三官大帝的信仰來源於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和敬畏,因為人的生存離不開天、地、水,那是生產、生活所必需的。三官大帝為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傳說是指堯、舜、禹即天官、地官、水官,道教《太上三官經》說,一切眾生都屬天、地、水官統攝,自古就有祭祀的儀式。《中華風俗志》說:“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宋代吳自牧也在《夢梁錄》中講:“(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

(11)

,或解厄,或薦亡。”在下元節這天,水官要把對世人的考察情況,記錄上奏天庭,幫人解除困厄。所以,道觀要做道場,往往還要在門外豎天杆,杆上掛黃旗,到了黑晚夕

(12)

,杆頂掛上三盞天燈,做糯米糰子齋三官;民間要祭祀亡靈,江蘇武進一帶,幾乎每家都要用新谷磨糯米粉子做小糰子、包素菜餡心——有點像四川的菜葉饃饃,蒸熟後拿到大門外“齋天”獻祭,祈求水官排憂解難。朝廷除了祭祀,還有禁殺生和延緩死刑日期的規定。民國以後,民間大多把祭亡、燒庫(燒紙錢、冥袱等)等習俗儀式活動放到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而慢慢淡化了下元節。

四時八節(1)到立冬

在一些歷史習俗成為“過去式”的同時,當然又出現了新的習俗或節慶活動,像“

光棍節

”就是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一種非土非洋的“節日”:因為每年的11月11日這塊日期裡的四個阿拉伯數字“1”形狀像四根棍子,而光棍在漢語裡又有單身的意思,所以,這天就被作為“光棍節”,成為單身一族的節日而廣泛流傳開來。在11月11日這天,有慶祝單身生活的,叫“光棍節”;有為脫離光身狀態而參加交友活動的,叫“脫光節”;而已婚人群卻以兩對偶的四個“1”代表“一夫一妻”、“一生一世”、“一心一意”把這天作為“忠偶節”來慶祝,不少新人還要特意選在這天去領結婚證!更有人由此引申開去,把1月1日稱為“小光棍節”,1月11日和11月1日稱為“中光棍節”,11月11日稱為“大光棍節”。為戲謔調侃,男的光棍被稱為“光光”,女的光身被稱為“明明”,成雙成對的則稱為“雙雙”。男光棍名草有主叫作“脫光”,單身女名花有主叫作“失明”,重新迴歸光身族是為“光復”。

四時八節(1)到立冬

據說光棍節產生於1993年。當時南京大學“名草無主”寢室四個大四學生每天晚上都要熱烈討論如何擺脫光棍狀態,從而創想出了以即將到來的11月11日作為“光棍節”來組織交友活動,從而逐漸發展成了南京高校以至各地大學裡的一種趣味性的校園文化。至於其它諸如打麻將總是和四條之類的調侃說法應該都是後來編造附會的。從本質上來說,所謂“光棍節”其實是生活娛樂化在網路世界的體現和自我“宣傳”,以及戀愛和婚姻成本增加而造成“光棍”普遍化的現實生活反映,這也算是現代生活背景下的一種大眾文化娛樂現象吧,而且,這類活動及其“營銷”往往會導致一些與商業相關的“網紅”及其追隨者,值得社會關注。

但是,不管如何變化,文化的傳續是一直都在的。

註釋:

(1)四時八節: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八節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節氣。(2)雉入大水為蜃:雉是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哈。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花色相似的大哈。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就變成大哈了。(3)這塊:這個。塊即個。(4)爾合(兒):那裡。(5)一轉:一帶、周邊。(6)點:播、播種。(7)巴適:這裡是很好的意思。(8)及:去的意思。(9)卜歲:指在一年的開始占卜全年的吉凶。(10)冬學:一種“訓練班”,專門招收有專長的人訓練他們的專業知識,培養人才。(11)建醮:道士設法壇做法事。(12)黑晚夕:晚上。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涉及侵權請聯絡鼎尚者刪除,文章未經同意請勿複製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絡鼎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