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 | 我願究竟恆無盡

《普賢行願品》 | 我願究竟恆無盡

《普賢行願品》 | 我願究竟恆無盡

我願究竟恆無盡

各位師父們、居士們,我們繼續學習《行願品》。首先祈請大寶恩師加持我們,能夠如法地講說和聽聞。

昨天講到“今後迴向(回看門)”,現在我們接著講。迴向有現前回向、後時迴向,昨天講到後時迴向。後時迴向裡的“解脫死有成熟法身”,又分“先說法身”、“次解法身之解脫”。昨天大家討論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海公上師《頌解》裡說,

“六大往生資糧,隨其各各種種,皆是缺一不可,亦非臨時可以急辦購買”

,有人提問:“缺一不可的話,那是不是一定要六個都具足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這裡“缺一不可”的意思是這樣的:六個具足了才是圓滿,圓滿了以後就能夠決定,因緣具足就決定可以往生。但是如果不具足、缺一個會怎麼樣呢?缺一個就不決定。不決定可以生極樂世界,但不是說不能生極樂世界,兩者是不一樣的。如果你沒有圓滿具足六個,假設你具有牽引力——菩提心的力量,你憑著這個力量,在臨終的時候求往生,那力量也是非常大,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會往生的,沒有被障礙。但是僅僅有一個或五個,就會存在不決定的因素。為什麼呢?因為這六個資糧對治不同的所對治品——違品。在臨終的時候,如果你沒有這個對治力,那這個所對治品可能會現前;萬一現前了,就會障礙往生。但也不是說一定就會現前,比如人的煩惱,有的人臨終會起這樣、那樣的貪著,但有的人不一定起貪著。就像一個不修行的人,臨終的時候隨著他的業的不同,他不一定會有猛利的貪著等等現前,但是這存在著不確定因素,因此我們是從這個角度思考的。

還有一個問題說,

“往生隨時皆可,何故必待死時?”

這裡因為海公上師講的是配合見法身光明,這裡的法身光明並非法身的意思,法身唯佛具足。一般人在死有現前的時候,相似那樣的光明會現前,那時如果他的心能夠去緣光明,就容易和這個(光明)相合相應,因此就能夠往生。再一個,由業力所牽的凡夫,在本有沒有捨棄的時候,就是由煩惱和業所取的取蘊——五蘊。現在的舊蘊沒有捨棄時,他無法去攝受新的蘊(當然生淨土的話,攝受的蘊和輪迴中的五取蘊是不一樣的),因此要這一期命終之後才是新生。這是昨天的問題。

(3)解脫中有成熟報身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 利樂一切眾生界

昨天講的是臨命終時,能夠除障礙見到阿彌陀佛,然後就往生安樂剎,往生安樂剎之後做什麼呢?由於我們在這一生熏習普賢行願——十大願,但是沒有成就十大願,而我們的續流不斷,我們希望獲得增上生,繼續完成這個大願。因此我們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做什麼呢?

“現前成就此大願”

,由於這一世的願的增上力,我們就得到了一個清淨的意的自性身。前面講過的十大願,一切的願就可以現前,然後成就。往生彼國就能夠成就此大願,我們的目的也得到了成辦。

“一切圓滿盡無餘”

,這些大願現前,我自己——修行者,對於這些大願能夠畢竟地圓滿無餘,從而

“利樂一切眾生界”

“乃至世間流轉未空,我於彼中一切有情,悉為成辦現前利益、究竟利益”

[1],去做饒益。

這裡配的是“成熟報身”。死有的時候,這一期的舊命,身心已經分離,然後得了新的,配的是中有。到了彼國“成就此大願”,圓滿無餘,“利樂一切眾生”,這是配中有。

報身成就

彼佛眾會鹹清淨 我時於勝蓮花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彼佛眾會”,“彼佛”就是阿彌陀佛,還有他的眷屬,這些諸大菩薩、諸善上人。“鹹清淨”,這是有情世間的清淨。生到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極樂世界的人是以這種化生的形式(而受生的),這是器世間的清淨。“勝蓮花”,“勝”,從

“種種光鬘端嚴”

“七寶妙蓮孔”

中,

“無礙化生”

。蓮花是七寶(做的),形色、顯色都非常莊嚴。大家看到這個蓮花,旁邊是葉子,中間是蓮臺,有一個一個的孔,是從那個孔裡面長出來的。在觀想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觀想:我生到極樂世界,從很殊勝的蓮花裡面生出來。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裡有說到蓮花化生。

生到極樂世界以後,有的蓮花開了,有的是沒有開,還包在那裡。但我們這裡觀想是蓮花已經開了,馬上就見到“如來無量光”。在經裡面有講說,見到大勢至菩薩、觀音菩薩,還有阿彌陀佛等等的化身,《行願品》裡講的是見到無量壽佛 [2],“現前授我菩提記”。

看到佛以後是做什麼呢?這裡是從果上來講,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了阿彌陀佛的授記。被授記,是一個很高的修行的位次。授記的時候就決定了他將來成佛的名號,他的佛土叫什麼,有多麼莊嚴,有多少眷屬等等成佛以後的一些事情,由佛給他授記。凡是得到佛授記的,成佛是決定的,就是決定他(成佛)的時間。其他一切有情最終“皆能成佛”的意思,是說他有這個可能性,但時間是什麼時候?在沒有授記的時候,佛也不能確定,因為這存在著無量無邊的變數。到了可以授記的時候,就是已經決定了,也就是說這是非常殊勝的一個有情。

《行願王釋義》上說:阿彌陀佛用右手為我摩頂,而對我這樣說,

“善男子!汝於當來成佛世界,於此土同”

,這是和極樂世界一樣的。這個有情這樣觀想:我於其中獲得了最勝無上的

“菩提記別”

,就是授記,

“我於彼處,依如是相得記別已”

,得到了受菩提記。這對於一個菩薩、一個修行佛道的人來講,從初發心、積集資糧,一直修修修,雖然說初發菩提心可以開始算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了,但是才開始上路,非常非常的遙遠。當見到無量壽佛這樣給自己授記,說你什麼時候就成佛了,這樣是會得到極大的歡喜,“歡喜踴躍”,因為他的所求已經決定了,就像一個人努力了很久很久的事情終於決定了。這個努力不是一生一世的,是經過多生的努力,這樣的話是非常非常的歡喜。我們就這樣觀想,這樣觀想有很好的緣起,很好的習氣會種下去。

因此,這樣的往生、這樣的發願和觀想是非常合量的,是佛陀非常歡喜的,因為他的目標非常明確。他發願到極樂世界成就普賢大願,是為了快速地成佛度眾生。他的要求就像去考取一個學校,他的直接目標是快速地完成他的學業、快速地畢業,然後投入他的工作,他要成就的事業是度化眾生。因此目標非常的明確,具有大乘種性的特色,是為了去度化眾生而得到佛陀的授記。

這樣發願就比我們一些人僅僅想著那些極粗的苦要殊勝得多。我們在唸經的時候,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對這個“眾苦”理解得非常淺,僅僅是想一些苦苦,比如人生的一些沒飯吃的苦、地震的苦、水災的苦等等,或者三惡道的苦。這些苦是很粗顯的,僅僅緣念這些是不夠的,而且僅僅緣念自己的苦也是不夠的。所以說《普賢行願品》的殊勝就在這裡,依著這樣去發願、去觀想,如果往生的話,品位確實會很高。

《普賢行願品》 | 我願究竟恆無盡

(4)解脫生有成熟化身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眾生界

當他得到這樣的成就,

“蒙彼如來授記已”

,一剎那頃,他就依著

“神境力”

,就是神境通,然後“化身無數百俱胝”,

“遍散分佈”

,現起無數的化身,“百俱胝”,非常的多。“智力廣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眾生界”,這樣的化身也是由方便波羅蜜多以及般若波羅蜜多的覺慧力發起,方便是悲,般若是慧,以這樣的悲智發起,然後遍佈十方,去幹什麼呢?“普利一切眾生界”,

“依於眾多解脫之門,成辦安處十方有情”

,把他們安住在現前的增上生和究竟的決定勝,

“最勝無上菩提利益”

。[3] 這是現起化身。

為什麼現化身呢?為利他而現化身,化身還要說化語,要說法等等。化身的特色是從悲智中發起,不像我們是由業力所牽而投生。由業力所牽的投生沒有這種力量,自己不得自在。在極樂世界這樣生了以後,經過得到佛陀的授記,現起化身無數,遍佈十方,去利益一切的眾生,做教化眾生的事情。

這(幾個頌)是與成熟三身——解脫死有、中有、生有相配的。我們在觀想的時候,雖然(頌)不長,但是我們如果結合事相這樣去觀想,是有很大的加持力的。這樣能夠抓到往生的信願行的要點,也是很殊勝的。

有人就會懷疑,僅僅這樣的觀想,對往生真正有什麼用?他認為這樣的觀想可能作用不大,還不如一天念一萬遍或者若干萬遍的佛號比較好一點。這裡就是說,有沒有用?是看你是不是如法地做。怎麼如法地做?首先你要有信心,然後要有欲樂心,還要有專注的力量。這些如果有的話是絕對有用,因為這是《普賢行願品》中的一種教授,一種清淨的教授,它由這樣圓滿的願攝持,有這種殊勝;再者,做這樣的觀想,不斷地串習,熟能生巧,隨著我們不斷的鍛鍊,它就會起作用。

“願我臨欲命終時”,這是不是一個空的願?比如平時我們想,一個沒有修習過《行願品》的人,或者是一個之前沒有接觸過佛教、剛信佛的人,他聽說有一部《阿彌陀經》或有一部《行願品》,人家問他:“你想不想往生極樂世界?”他說:“我想。”“你相不相信有一個極樂世界?”“我信。”“你要不要去?”“我去。”這和我們這樣學習過、瞭解過、生起信心,然後透過唸誦、透過思惟、透過修習而發的願有什麼不同?這裡是屬於迴向的部分,這裡的迴向和前面的迴向不一樣,這裡的迴向是已經有善根的攝持,我們在正修當中,“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這樣圓滿的願發了,經過一個道次的串習之後,我們把這個善根用來回向,迴向將來我們在死有、中有、生有現前的時候(能夠成熟三身),是這樣一個模式。這樣的發願相當於把我們一開始發願的善根作了一個方向性的歸納,再回到了我們的願上面。因此這是我們成辦所求的一個正方便,不是一個“空”,也不是一個空想,區別在哪裡呢?這是有善根的。因此我們要有這樣的信心。

也許我們想,“這個(只)唸了一遍”,如果唸誦時我們仔細地隨文入觀,想了一遍這些殊勝的教授和方法,雖然想的時間短,但是由於它的圓滿和殊勝,以及它力量大的緣故,也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不見得一定要用數字去比較,來判斷這個有沒有作用。

這是配三身的觀想。

此顯佛壽無量之因

乃至虛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 我願究竟恆無盡

“佛壽無量之因”

,這個科判是海公上師分的。

“此是總攝前後化度之願無盡,亦顯壽命無盡之因”

,為什麼無量壽佛的壽是無盡的、無量的呢?因為他的度化無盡。他要長時、無盡地度化他的所化,所化無盡,所以他的度化也是無盡。因為他的悲心推動的緣故,

“乃至虛空世界(盡)”

,虛空沒有盡,“世界”,世就是時間,界就是方所,十方邊際之相也不能盡。眾生是無邊無盡,有情的業也是無窮無盡,有情的煩惱無窮無盡,沒有數量可以執取,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猶如這些都是沒有盡頭的,因此我的願也是恆無盡。菩薩究竟的所求是什麼?就是為了度化眾生,成佛也是為了圓滿地度化眾生。由於眾生不可盡的緣故,所以他的度化也是無窮無盡。因此,佛陀的事業是無間、任運、恆長,一直地持續下去。

所以,《行願品》叫我們這樣發願也是說,像前面說的這樣普利眾生的事情,由於“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這些不可盡的緣故,因此前面的事情也不可盡,一直地度化下去。

——《普賢行願品講記》宗宙法師

註解:

[1]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到彼土已令此願,一切無餘悉現前;無餘彼願我圓滿,利益世間諸有情】到彼土已,願增上力,受得清淨意自性身。今此上說十大願等一切願義,皆得現前。既現前已,我於彼等願義無餘,畢竟圓滿。乃至世間流轉未空,我於彼中一切有情,悉為成辦現前利益、究竟利益。

[2]《普賢行願品頌解》(能海上師著):阿彌陀者,此雲無量光、無量壽。

[3]《聖者賢行願王釋義》:【既得如來記別已,化眾多身百俱胝,依覺慧力遍十方,廣作利益諸有情】我於彼處,依如是相得記別已,一剎那頃以神境力,化百俱胝,眾多化身,遍散分佈。如是化身,由方便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覺慧力故,依於眾多解脫之門,成辦安處十方有情最勝無上菩提利益。

系列回顧 |點選檢視

禮敬諸佛的要點是什麼?

禮佛,既積集資糧又懺悔業障

背誦《普賢行願品》頌的好處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這樣的頂禮方式是很殊勝的

什麼是意的禮敬?

念讚頌有哪六種好處?

朝山拜佛如何積累殊勝資糧

供養佛菩薩,一般是怎麼來供養?

為什麼供養佛會獲得極大的果報?

修持供養,從最簡單的下手

擁有人身而不做供養,實在可惜

日常生活中善巧修習供養 獲大福報

讓供養成為一種習慣

普賢十大願之懺悔業障

追悔,是四力懺悔中最主要的一個力

哪些過失你可能犯了還不知道

懺悔得安樂

隨喜的物件是一切眾生

發願每天都作隨喜

隨喜的境要廣,內容要深細

為什麼要請佛住世

“迴向眾生及佛道”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修七支供非常重要?

如何在實際中運用七支供

清淨的發願和迴向很重要

迴向是執著嗎

什麼叫真正的饒益他

我隨一切如來學 修習普賢圓滿行

背誦《行願品》偈頌,臨終得普賢菩薩攝受

如何依《行願品》的頌去發願往生淨土?

十方所有諸眾生 願離憂患常安樂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

為什麼說出家身是求菩提最殊勝的身

出家人具有不共的作用

所有一切眾生語 悉以諸音而說法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明知是火宅,菩薩為何還要數數進入?

做事如何才能不出障礙、不中斷?

悉除一切惡道苦 等與一切群生樂

我常隨順諸眾生 盡於未來一切劫

願常面見諸如來

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到底在哪裡修行好?

願持諸佛微妙法

菩薩以利他為主,但也要趣求自利成佛

僧寶和佛寶有何區別?

大乘聖者的見佛是什麼樣的?

雖然我們沒有親證見道,但是可以隨喜發願

大乘見道是由大悲心和菩提心攝持之下證空慧

修道深廣汪洋,橫遍十方諸剎如海

四無礙解是什麼意思?

要發願徹底瞭解佛陀教法的核心內涵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要想徹底瞭解佛陀言教,不僅僅是見道就能做到的

雖然佛法甚深,但我欲窮其底

要想圓滿地利他,就要圓滿地了知一切法

攝一切劫為一念

因為善巧,所以沒有怖畏

一念見三世

初學者也應樹立高遠的目標

修道位菩薩的嚴淨佛土

八相成道中哪三個是最重要的?

如何降服自內隱微之我慢?

大乘的目標就是要成佛

菩薩成就的大乘無學道就是佛地

修道位的四力是什麼?

修行成就的人,內心都是愉悅的

大乘無學道的八大成就

菩薩總是修行無倦

除了成佛,別無退路

善用人生

念《行願品》迴向,力量很大

普賢十大願,可攝盡一切佛菩薩之大願

發願做長子,荷如來家業

自他清潔無染

我為遍淨普賢行 文殊師利諸大願

往生的六大資糧

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