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劉禹錫《秋風引》背後的詩風流向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劉禹錫《秋風引》背後的詩風流向

“引”和“歌”、“行”一樣,是樂曲歌詞。“引”的原意是拉伸,召來,所以大概是序曲的意思,就是開篇一段。但是發展到後來,因為延伸的意思,也就單獨成篇,不僅限於序曲,也有長篇大作。

我們今天來看,這幾種體裁的界限是模糊的,但是一般都是用來指古體詩,特別是樂府詩題。這是隨著音韻學、詩歌發展而變化的,在吟誦體成熟,格律精化、標題異化之後,再用“引”、“歌”、“行”就顯得古裡古氣,所以後來少用來命名詩作。

實際上中唐的格律化已經很普及,因為前期李白、杜甫、王維等人將詩的高度推到了一個頂峰,中唐詩人能做的不是跨越,而是在寬度上不斷拓寬、在深度上繼續深挖,讓詩的領域不斷細化。

劉禹錫走的是懷古路線以及民間樂詞“竹枝詞”的開發精煉,所以他的作品中出現“引”、“銘”(陋室銘)等各種返古風格,是時代文化的昌盛和個人藝術創作的尋路。

不過格律既然已經誕生,對詩歌創作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古體詩同樣也逐漸走向格律化,無非就是吟誦體成為“律古”,而附著音樂,更換詞牌名填寫演唱的,就成為“詞牌”——剩下合規的就是“格律詩”。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劉禹錫《秋風引》背後的詩風流向

劉禹錫的《秋風引》正是這種借格律寫古風,這裡的“古風”,僅僅是指用了“引”字,實際上這首詩是一首完全符合格律的近體五絕。

秋風引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這裡使用“引”,未必不是劉禹錫心中感受萬千,就好像我們平時思緒翻江倒海,但是由於某種原因,就先寫個引子,有時間和心情的時候再長篇大論,但是也有可能一回頭就忘了,這個引子就成了正文。

這種帶有情緒的引子,正富含了五絕“意在言外”,“言盡意不盡”的留白感覺——因為本來就沒有表達完,反而顯得意蘊悠長,引人遐想。

有些朋友會說,“引”在這裡是不是動詞,類似於“東風破”,意思是秋風引導我寫下這首詩?這個就是有點多想了。

文法古今一理,就像我們今天寫標題,會寫《跳繩》,或者《我跳繩》,絕對不會寫《我跳》一樣,文言文並不會因為精煉、簡潔就含混不清,讓人產生歧義。

至於“東風破”中的“破”,是寫詞的一種手法,是刻意打破原先詞牌的節律,形成一種稍有變化的新體式,所以這個“破”實際上也是一種格式名詞。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劉禹錫《秋風引》背後的詩風流向

“何處秋風至?”,平仄為“平仄平平仄”,就是首字不論的仄起仄收句。“蕭蕭送雁群”平仄為“平平仄仄平”,這是典型的“相對”。“朝來入庭樹”,“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錦鯉翻波”,和第二句是“相粘”的。“孤客最先聞”,“平仄仄平平”是首字不論的“仄仄仄平平”,和第三句是“相對”的。

整首詩的平仄關係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這是一首仄起不入韻,第三句使用“錦鯉翻波”變格的合律五絕,押平水韻“十二文”部。

用格律寫五絕,卻用古體詩體裁“引”來命名,正反應了中唐時期詩歌思路大開,個人創作意向不斷突圍,尋找未來方向的特色。

內容上這個時期的絕句還是走的盛唐字詞清新簡潔,意蘊盛大悠遠的味道——因為絕句短小,這基本上也是所有絕句的特色,好壞只在于思路的綿長能傳送多遠。

氣象綿綿的就是好作品,而言止意盡的就是庸品。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劉禹錫《秋風引》背後的詩風流向

首句“何處秋風至?”,用疑問起句,瞬間就塑造出一種不知身在何處的茫然感。詩人真的是不知道秋風從哪裡來嗎?當然不是,是不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所以才搞不清楚秋風忽然從何起,從何來。

承句“蕭蕭送雁群”,繼續寫秋風景色。不知道哪裡來的秋風,落葉蕭蕭之間,大雁成群結隊而至。這裡用“送”字將秋風擬人化,構想奇特。

轉句“朝來入庭樹”,這裡仍然沒有轉,還是在擬人化秋風。絕句的文法重點與律詩稍有不同,可以在第三句,也可以在第四句。相對律詩頸聯的關鍵轉位,絕句因為句數少,所以三四句一般是一個整體,肯定要突出和一二句的反差,但是為了意猶未盡地把詩意發射出去,給讀者留白,將重點放在最後一句也是常有的事情。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劉禹錫《秋風引》背後的詩風流向

中唐詩壇在韓愈大力倡導的散文入詩的寫法改變下,律詩的普遍文化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頸聯不一定轉,尾聯轉折併合回首聯也是常事,晚唐李商隱就是代表。

劉禹錫這首五絕,第三句轉折不明顯,但是和第四句是一體的,改為寫詩人的心理感受。第三句承續第二句的詩意,同時為最後一句的情感爆發打好了一個堅實的基座。

尾句“孤客最先聞”。“聞”到什麼?聽到“朝來入庭樹”,聽到蕭蕭落葉的聲音,知道秋風來了,也就知道秋天來了,秋思來了。

讀到這一句,不禁想起“春江水暖鴨先知”,這種感覺是一樣的嗎?並不一樣。“鴨先知”是因為鴨子在水中,對溫度敏感,是個體的實際感受。而“孤客最先聞”,秋風所至,是大環境,對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孤客最先聞”呢?那是因為“孤”這種心理狀態和秋風帶來的這種蕭瑟秋思最容易發生情感契合——這是心理上的先知。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劉禹錫《秋風引》背後的詩風流向

其他的人當然也聽到秋風來了,但是因為不孤單、不思鄉,所以覺得是正常的季節更替,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在孤身在外的遊子心中,這一陣秋風勾起了無限的傷感和情思。

所以,實際上並非“孤客最先聞”,而是隻有孤客的情感最容易被秋風打動。

這首詩主要表達的,正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但好在不從正面著筆,始終只就秋風做文章,在篇末雖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寫到他“聞”秋風而止。在寫秋風的時候,因為風本身的不可觸控,使用了“雁群”、“蕭蕭”、“聞”等字詞巧妙地從形、聲方面進行描畫。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著它物隨處存在,風吹樹動,蕭蕭木葉,那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

這種潛藏在淺白話語中的,常見而又獨特的情感湧動,能夠恰如其分地擊中這一類人群,激發他們的共情,與詩人同呼吸、共命運。

這就是成功的詩歌作品。

用明白字詞,寫獨特情感,既清新簡潔,又意蘊悠長。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劉禹錫《秋風引》背後的詩風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