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山記(二),明袁宗道《白蘇齋集》

上方山記(二)

明·袁宗道《白蘇齋集》

【原文】

自歡喜臺拾階而升,凡九折,盡三百餘級,始登昆廬頂。

頂上為寺一百二十,丹碧錯落,嵌入巖際。

庵寺皆精絕,䒨花種竹,如江南人家別墅。

時牡丹正開,院院紅馥,沾燻遊裙。

寺僧設供,山餚野蔌,新摘便煮,芳香脆美,獨不解飲茶,點黃苓芽代,氣韻亦佳。

夜宿喜庵方丈,共榻者王則之黃昭素也。昭素鼻息如雷,予一夜不得眠。

【今譯】

從歡喜臺再踏著臺階往上走,經過九段迂迴折曲,共三百多級臺階後,就登上了山頂,到了昆廬頂。

頂上建有一百二十座寺廟,每座寺廟都是紅綠相間,錯落有致,廟的角好像是鑲嵌進了岩石邊沿一樣。

這裡的寺和庵都精妙奇絕,養著花,種著竹,宛如江南人家的別墅。

這時的牡丹正歡快地綻放,每座寺庵都紅得鮮豔,香得燻人,盛開的花兒不時牽扯著遊人的衣襟。

寺廟裡的和尚們都爭著擺開小吃攤,山中山餚野菜,可以就摘就煮,現摘現吃,味道芳香脆美,新鮮可口。

唯獨不懂得飲茶,不設茶水,用沖泡黃苓芽代替,就能泡出清香的氣韻來。

晚上,我們在喜庵方丈處落腳歇息,同榻睡覺的有王則之、黃昭素。黃昭素睡著後不久便打起了呼嚕,鼾聲如雷,弄得我不能入眠,一個晚上都沒有睡好覺。

【賞析】

“上方山”在今北京市房山縣,為大房山支脈。山勢陡峭,重巒迭嶂,有七十二庵和九洞十二峰之勝,素有北方桂林山水之稱。上方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它還是北方佛教勝地之一。

《上方山記》為作者瀏覽上方山的一組(四則)遊記,其一寫從烏山口到歡喜臺;其二寫從歡喜臺登毗盧頂;其三寫雲水洞;其四寫陡泉。

這裡節選其二,文中穿插以僧人生活情景,為我們展示了江南別墅似的寺院裡,修竹參天,牡丹盛開,花紅竹翠,山餚野蔌隨時可摘,味道芳香鮮美,黃芪芽可以代茶,氣韻頗佳,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寧靜幽美的寺院生活的嚮往和喜愛之情。作者心境閒淡,隨筆而記,卻率真自然,語言簡潔明快,自然流暢,刻劃細緻生動,真切自然。

文末寫同榻者鼾聲如雷,看似平常,實則意味深長:人與環境如此不協調,看似瑣屑,這卻使山寺的幽美清靜顯得更加可愛,相映成趣。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號玉蟠,又號石浦,湖廣公安(今湖北公安縣)人。

自幼聰穎好學,十歲能詩文。公元1579年(萬曆七年),考中湖廣鄉試舉人。公元1586年(萬曆十四年)舉會試第一,次年入翰林院,授吉士,進編修。

公元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以翰林院修撰充東宮講官。與其弟弟袁宏道、袁中道皆有文名,並稱“公安三袁”。

他們在文學上崇尚本色,反對復古和摹擬,世稱“公安派”。

袁宗道因欽慕崇敬白居易與蘇軾,自名書齋為“白蘇齋”。詩文集取名《白蘇齋集》。

上方山記(二),明袁宗道《白蘇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