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原文】

無論大家小家、土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譯文】

無論是大的家族還是小的家族,無論是士兵還是農民,無論是工人還是商人,只要是勤奮,能吃苦,儉省節約的,沒有不興盛的;只要是驕傲奢靡,睏倦怠慢的,沒有不衰敗的。

【解讀】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治理的方法遠不像治理一個國家、打理一家公司那樣複雜、深奧。如果能在勤儉方面家人人人做到位,那麼希求這個家庭在不遭遇意外的情況下,長長久久地安然度日,並不是一件難事。如果家中有一人揮霍無度,不知金錢用度的分寸,那麼這個家庭就會像有漏洞的木桶一般,終不免要經歷金錢枯竭的窘境。也正是因為這兩個對比鮮明的結局,曾國藩才多次對自己的家人說:“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曾國藩: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這句話看似有些危言聳聽,卻是包含了歷史長河中數代人的感慨。古人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民間百姓說:“富不過三代。”都是源於人生運勢在貧富置換中的不可捉摸。曾國藩在這個問題上,有時也不免傷感,但是大多時候,他是理智的,他教育後輩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換成我們現在的話說是,孩子要窮養。

窮養孩子,即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他灌輸不仰仗家長的獨立意識和勤儉生活的自律性。而這種灌輸不是耳提面命,而是身為父母的人身體力行,示範給子女看。對曾國藩是“中興之臣”之一,但是,單從他的日常生活中絕對看不出一個一品大員應該有的排場。

曾國藩: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的時候,家眷隨行到了南京。當時提領淮軍的李鴻章為了報答曾國藩的知遇之恩,以弟子身份親自為曾國藩及其家人接風洗塵,大辦宴席。但是,在去宴席前,曾國藩的兩個小女兒卻為難起來。原來,這兩個小姐妹,只有一條體面的綢褲,平時遇到一些重要的出席場合,二人都是換著穿的。但這次李鴻章同時邀請了她們兩個人,而且兩個人都想出席,於是姐妹二人不由地爭執起來。曾國藩得知此事後,出於無奈,便許諾她們說:“明年若續任總督,必為添置綢褲一條。”這才止住姐妹倆的爭執。

這件小事從側面反映出,曾國藩的家境雖然地位不低,但生活水平卻低得讓人難以置信。據說,曾國藩唯一的一套新衣服,還是他考中進士那年,做的一件青綢馬褂。這件衣服自那時起,一直被曾國藩珍藏著,不是什麼非要參加不可的重大場合,絕對不穿。當被人問起這樣做的緣由時,他說“古語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觀之,衣亦不如故也”,雖然,傳說可能有些誇張,但是從中還是能夠明顯地看出,曾國藩是如何對待物質享受的態度的。

曾國藩: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這時,我們不禁要問,身為兩江總督,難道曾國藩連給子女買件衣服的錢都沒有嗎?如果說沒有,肯定沒人相信。曾國藩有錢,但是他有的錢不是子女有的錢,此時給子女優越的生活,可能會段送他們以後自己創作有越生活的主動性。這就是曾國藩“窮養孩子”的方法。

歸根結底,所謂“窮孩子”不是讓孩子刻意地受貧窮的苦,而是要讓他們懂得任何一個人的財富都是從無開始的,不窮時即是富有時,如何能不窮,不過在個人節儉處苦心孤詣,並讓自己的家人為求家境廩實而以節約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