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瑰寶《人物誌》揭秘:企業用人該“重才”還是“重德”?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是人類最好的教科書,在中華民族長達幾千年的歷史洪流中,湧現出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人才,同時孕育了許多關於認識人才、使用人才、培養人才的優秀思想及經典書籍,形成了獨特的“知人識人用人之道”,而三國曹魏時期劉邵所著的《人物誌》便是其中的代表。

中華瑰寶《人物誌》揭秘:企業用人該“重才”還是“重德”?

《人物誌》是一部解析和評判人物的鉅著,在序言就指出了選拔人才的重要意義:“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古人稱讚此書“三代以下,善評人品者,莫或能逾之也。”“王者得之,為知人之龜鑑;士君子得之為冶性修身之檠括。”書中所講的識人鑑人之術、用人之道以及對人性深刻的剖析,對當今企業選拔任用優秀的人才亦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因素,而企業人才工作的兩大核心就是“識人”和“用人”。

1、識人之道

事之至難,莫如知人。《人物誌》認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選拔人才的標準,德是前提,是關鍵,是根本。德才兼備的人才更是歷代用人者所追求的。

在企業中,德才兼備指的是要有責任心、上進心、事業心,把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敢於承擔責任,肯定他人對企業的貢獻,不謀私利,善於培養人才,認同企業的價值觀,虛心好學,積極向上,還要擁有一定的硬實力,比如專業技能,專業知識和經驗。自古以來,得人才者企業興,所以識人一定要精。

《人物誌》中識人有“五視”,即在人處於居、富、達、窮、貧的情形下觀察人的品行。

“一視”為居而視其所親。看一個人平常都與哪些人在一起:如與賢人親,則可重用,若與小人為伍,就要當心;

“二視”為富而視其所為。看一個人富裕之後做哪些事情:如只滿足自己的私慾,貪圖享樂,則不能重用,如接濟窮人,或做對社會有益之事,則可重用;“三視”為達而視其所舉。看一個人處於高位時提拔什麼樣的部屬:若他不被私心利益矇蔽,任人唯賢,則可重用;“四視”為窘而視其所不為。看一個人處於困境時操守如何:若能不利用職務之便做苟且之事,不出賣良心,則可重用;

“五視”為貧而視其所不取。當一個人在貧困潦倒之際也不取不義之財,則可重用。

“五視”乃“五德”的根基,“五德”即“仁義禮智信”,此乃做人之根本,也是一名優秀的人才必備的品德。

中華瑰寶《人物誌》揭秘:企業用人該“重才”還是“重德”?

2、用人之道

“人不能盡其才,才不能盡其用”乃現在社會企業存在的大問題。在識別人才引進人才後,應物盡其用。劉邦自知“計不如張良,文不如蕭何,武不如韓信”,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善於任人用人。

《人物誌》八觀中提到“觀其所知,以知其長”在觀察過程中不要盲目的看到其所缺點而不知其優點,或只知其優不知其所缺。凡是人者必有其所缺,如司馬懿凡事謹慎,做任何事都三思而後行,態度恭謹,但是他最大的缺點就是十分多疑,例如空城計的故事中,司馬懿因心中多疑,不敢貿然進城,直退二十里地,導致錯失良機。再比如呂布,呂布人中龍鳳,卻傲氣十足,缺乏判斷力。王允設定連環計的時候就是充分利用了呂布的驕傲,假意將貂蟬橫刀奪愛來設下陷阱,這樣的計謀如果是針對劉備或者曹操則根本沒有作用。同樣都是人才,但是因其秉性大不相同,發揮其所長的舞臺也就不同。

因此,對待不同的人才,企業也應該採取不同的用人方式:

對待

德才兼備者

給以充分的資源和平臺讓其發揮,不應過多幹涉,並不斷提供新的挑戰,業績好的人可以調到最有挑戰性的崗位上,業績不理想的人可以給予第二次機會或者換一個環境,一旦符合條件就應該予以晉升並給予最具競爭力的薪資待遇;

對待有德無才者:

提供機會讓其成長,設計好一條循序漸進的職業發展路線並落實實施,定期檢查進展情況並及時做出調整,透過傳幫帶加快其成長步伐,還可以組建一個優勢互補的團隊,透過群策群力的方法解決難題;在決策上,上級對其的支援可以由指令性方式過渡到指導性方式最後到參與性方式。

對待有才無德者和無德無才者

唯一的做法只能是儘早讓他們意識到他們應做別的選擇。

“明鏡可以照形,古事可以知今”古代典籍是古代人類經驗和智慧的傳遞,吸收了其中的精華。《人物誌》亦是如此,其深厚的人才知識,值得企業和社會去學習和借鑑。博學書院,卓越企業家國學智慧研修平臺。透過習讀這些國學經典,共同學習聖人先賢對人才的看法,協助企業家取得更長遠的發展

中華瑰寶《人物誌》揭秘:企業用人該“重才”還是“重德”?